這里不僅有全國文保姚廣孝墓塔,還隱藏著一座北京很少見的清代貞節(jié)牌坊
姚廣孝墓塔在北京市房山區(qū)青龍湖鎮(zhèn),房山這里留存著大量古建筑遺跡,特別是古塔。
終于有機會前來探訪,在這樣一個晴曬干熱的天氣。
一心想來這里,大概是受了以前看到的文章和影視劇的影響。對姚廣孝的生平事跡很是感興趣。
后來知道姚先師的墓塔就在北京房山區(qū),就一直惦記著來看看。
姚廣孝是誰?他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重臣,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三教,后在北京主持慶壽寺。
慶壽寺更廣為人知的是它的雙塔,就是以前北京“西五塔”其中之二,在以前的文章中專門介紹過。建國初期拓寬長安街,將雙塔盡數(shù)拆毀。
朱棣繼位后,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并擔任《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逝于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謚號恭靖。永樂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也是唯一的一人。
今天在墓塔這里見到了這通御制神道碑,外面這層磚框不知道什么時候加的。目測這個手法和上面的紅磚,應該沒幾十年,跟慈壽寺玲瓏塔旁邊的碑如出一轍。
石碑高4米,寬1.1米,螭首、赑屃[bì xì] 碑座。
有句俗話說:“當一天王八就得馱一天碑。” 這位赑屃——龍生九子之一,猛看上去確實跟俗語里的那位挺像。不過千萬別把它倆弄混了哈。
把鏡頭拉近了看看,可以看到碑首清晰的額書:“御制榮國公神道碑”。
碑文是明成祖朱棣親撰,對姚廣孝的一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也授予了他至高無上的榮譽。
碑身上的字跡依舊清晰:
關于姚先師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兒》,他真可以算得上是影響和改變了大明朝政局的人。
在石碑的西北方向,大概30米的地方,就是姚廣孝墓塔了。塔比碑好找多了,因為夏天的時候,石碑是掩藏在茂密的樹叢中的……
這座塔坐北朝南,為八角形密檐式磚塔,共九層。遠遠地就能看到塔基須彌座上巨大的外傾仰蓮形花瓣。
塔基束腰上的浮雕很精美,為壽字和花卉,可惜四周圍著柵欄,不能近距離仔細看細節(jié)。
上方是石仿木斗拱,層層出檐,頗為壯觀。
仔細看,塔身正面門楣之上嵌有一塊方石,這里應該是額書的位置,本應刻有 “太子少師贈榮國恭靖公姚廣孝之塔”,但僅憑肉眼站在塔下真是什么都看不見。
把照片放大些看看,就能看到殘存的字跡和修補過的痕跡。當然, 還有早年間游人的刻字,屬它最深刻最醒目:河北邯鄲武X。
在塔身其他部分還有很多“到此一游”的刻字,看來惦記姚先師的人還真不少。
最上方為鐵質塔剎。蓮花形剎座、仰蓮托球形剎身,剎桿串起相輪、圓光、仰月和寶珠。
看記載原本各檐角都懸掛銅鈴,現(xiàn)在都不見了。沒了驚鳥鈴,塔頂上就有小鳥來筑窩了。
這座姚廣孝墓塔保存還算完好,雖然周邊已經(jīng)看不出當年神道的模樣,都種滿了樹。不過據(jù)說地宮已經(jīng)被盜挖過了,里面的陪葬品不知所蹤。
離姚廣孝塔不遠的地方有個曉幼營村,這里不起眼兒的一條小道上隱藏著一座在北方很少見的貞節(jié)牌坊。
北京現(xiàn)存的只有兩座,這是其中之一(另一座據(jù)說也在房山)。這座名為翟宜人節(jié)孝坊的磚砌牌坊,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是為村中王姓人家的兒媳翟氏所立。
“宜人” 是封建時代命婦的一種封號,明清五品官妻母封宜人。
牌坊上面的藤蔓長的太茂盛了,以至于坊身所刻字跡基本被遮了個嚴實。依稀可以認出幾個字:
上網(wǎng)查了一下資料,頂部匾額為“旌表節(jié)孝” ,右側豎刻小字“誥封宜人翟宜人之節(jié)孝坊” ,左側豎刻小字“誥封奉某大夫王殿彥立記” 。兩側豎聯(lián)左為“貞同金石三輔流芳” ,右為“節(jié)懔冰霜千秋垂鑑”。
這是牌坊底部的樣子,以前似乎有過一道門檻類的東西?這次看的不太仔細,沒有找到網(wǎng)上說的 “京都、盧溝橋、良邑、房邑、灰廠鎮(zhèn)、長樂寺等十二個村名?!?/p>
以前我們拍照記錄的重點幾乎都集中在市內,以后慢慢準備擴展到郊區(qū)。有好多好多的珍貴遺跡都在這些比較遠的地方,不定哪個村兒里就藏著年代久遠的老物件呢。
其實你和前塵往事每天都在擦肩而過,牌坊記載著歷史,人們生活在當下。
不去評價歷史的是非對錯,還留存下來的這些東西,總還能讓后人看到些歷史的過往。總不像一本殘頁的書,被人撕掉了,別人就再也看不到了。
于古今中穿梭,過平常人生活。真挺好。
- FIN-
Hash:caeb6a27144127e78f21e47f2ea9fdc25bce477a
聲明:此文由 心堯九十八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