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古井 你們都過得好嗎?
□專題統(tǒng)籌 信息時報記者 張建林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林進挺 張建林 專題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為整治廣州臭黑河涌,廣州市任命了51條河涌“河長”,水體保護工作重新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實際上,廣州水文條件好,地下水源豐富,水體保護除了做好河涌整治,保護同為地下水源的古井也不容忽視。最近,有街坊向信息時報報料稱,廣州的古井已經(jīng)越來越少,其保護和宣傳的力度都遠遠不夠,比如,位于越秀區(qū)六榕路的吊碑井就因為保護不到位,曾終日與垃圾相伴。
由此,記者連續(xù)多日走訪越王井、吊碑井、楊孚井等多個知名古井看到,有的古井成為文物保護單位,被鐵網(wǎng)或鐵箱緊鎖井口;部分古井水脈已盡,只能歸于沉寂。此外,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古井,在街巷中默默無聞地老去……
走訪
越王井
全市最古老,地點好難找
保護指數(shù):★★★★☆
越王井(又稱粵王井)被認為是廣州已知最古老的井,相傳為兩千多年前南越王趙佗所掘,因為水質好,不許平民打用。只有宋代,番禺縣令于伯桂加蓋大石板,并開鑿9個井眼,方便群眾汲水,所以該井又名九眼井。上世紀60年代后,該井逐漸失去其飲用功能,變成一個古跡,1993年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記者來到應元路尋訪越王井,在三元宮公交站的人行道看到一堵朱紅色磚墻,墻體上有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粵王井”的字樣,但附近卻找不到參觀的入口。隨后記者繞道到連新路的廣東科學館大門,進入該館后院,穿過茂盛的花草和一個3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才終于找到了越王井。
記者看到,越王井呈方池狀,有九個井口,每個井口直徑約50厘米,整體直徑2米多。目前九個井口都被鐵圈鎖起。記者細看發(fā)現(xiàn),該井的井身全部由石頭砌成,井內有水,水深約2~3米,水體清澈。不過,或因缺少管理,古井周邊散滿了枯葉。
洗缽泉
被保護蓋圍住,難見真容
保護指數(shù):★★★★☆
洗缽泉又名達摩井,位于越秀區(qū)光孝寺東面,至今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梁大通元年(527年)印度王子菩提達摩航渡到達廣州時,就住在光孝寺,當時為取清泉飲用和洗缽,在寺廟內開鑿了一口水井。達摩后來北上,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最后成為禪宗初祖。古井也變成了光孝寺十分重要的一處勝地。
記者到訪時看到,洗缽泉井口寬約1米,井口上方被一塊不銹鋼保護蓋圍住。在古井周邊,后人還建了一角亭子,剛好將古井納入其中。在寺廟工作人員冼師兄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古井的水面距離井口大約3米,水質比較清冽,可以看到人的清晰倒影。冼師兄介紹,一直以來,該井都只作為古跡名井而存在,基本沒有見到有人取其中的井水來用。保護該井,一方面是避免游人破壞古跡,另一方面是防止有人失足跌落其中。
在記者蹲點的20多分鐘內,有不下10位市民到古井前拍照。受訪市民劉小姐表示,這眼歷史悠久的古井能保存下來真的十分難得,不過,現(xiàn)在看到的更多的是亭子,反而沒法看到古井的真容,覺得十分可惜。
升平井
百年來,街坊用井水生活
保護指數(shù):★★★☆☆
升平井位于越秀區(qū)大新路升平街的轉角處,因為地處升平街而得名,至今已有過百年的歷史。古井井口寬約40厘米,水深約1米,很容易就可看到井底鋪就的細沙。
街坊黎婆婆的家就在升平井西邊5米左右處。黎婆婆告訴記者,1970年當其剛剛嫁入升平街時,升平井還有很多人在使用。街坊們圍井而居,互相知根知底,情誼深厚。當時大家都沒有自來水可用,所以對古井十分愛護,比如,會禁止讓小孩子靠近井口,避免他們調皮往井中扔雜物污染了水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老街坊都搬離了這里。后來,古井周邊居住的人員來自五湖四海,特別是通了自來水后,很多街坊不再直接飲用井水了,對古井的愛護也不如從前。偶爾還會見到井中有一些散養(yǎng)的小金魚,打起來的井水常有一股腥味。
黎婆婆表示,為保證井水的衛(wèi)生,現(xiàn)在老街坊一般都會主動將金魚撈起來放到井口的小水桶或小水盆中飼養(yǎng),平常還會提醒新街坊共同愛護古井。古井的水質終于又逐漸好了起來,每天都有居民在井口邊洗衣服或洗菜,跟幾十年前的情景幾無差別。
楊孚井
曾修繕保護,可取水使用
保護指數(shù):★★★☆☆
楊孚井位于海珠區(qū)下渡村東約一巷,相傳是東漢議郎楊孚故宅的后花園水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也是廣州歷史最悠久的古跡之一。2002年,楊孚井被列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記者走訪看到,楊孚井位于城中村內,蟄隱在密密麻麻的民居之中。古井位于房屋包圍成的、約20平方米的天井里,民居的墻壁上懸掛著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及楊孚井的介紹文字,同時提醒居民,禁止在周邊堆放垃圾。
記者看到,該井的井口為圓形,直徑約0.4米,井口有花崗石堆砌的井欄圍著,并被與井口大小一致的鐵圈鎖起。往井內看,井水清澈,水位較高,離地面約1米左右。目前,四周長滿了苔蘚、蕨類等,不經(jīng)意間為楊孚井更增添了一分蒼老的味道。據(jù)了解,楊孚井由紅色砂巖(俗稱紅米石)開鑿而成,井深5~6米。
據(jù)悉,此前因缺乏保養(yǎng)維護,楊孚井周圍衛(wèi)生環(huán)境差,井水發(fā)臭。2013年底,赤崗街道辦對楊孚井進行了修繕保護。改造后,井水變得清澈,井內更鋪設自來水管、抽水泵,在古井旁邊的墻角設置的水龍頭,可供居民直接取井水使用。
吊碑井
水脈已盡,井口被鎖牢
保護指數(shù):★☆☆☆☆
吊碑井位于越秀區(qū)六榕路26號六榕大廈東門的人行道上,是一眼宋朝古井。2002年,吊碑井被列入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今年4月14日,記者走訪該井時看到,現(xiàn)場額外多出了三個燒銀寶蠟燭的箱子和部分雜物,導致吊碑井終日與垃圾相伴。5月11日,記者再次走訪時看到,該井周邊環(huán)境已得到改善。根據(jù)記載,該井寬約0.35米,深約7米,井身由紅砂巖砌成。
記者在場觀察發(fā)現(xiàn),整眼古井現(xiàn)存面積大約只有兩平方米。在井口處,一方鐵箱緊緊蓋住了井口,完全看不到古井的原貌。據(jù)附近商鋪老板介紹,該井已經(jīng)被鎖了多年,井中的水脈聽說早已干涸。由于古井畢竟傳承了多年,有些神奇,偶爾也會有市民前來上香祭祀。
Hash:e2faf6df5a0d62e691a75ae727322c2eaabe34b4
聲明:此文由 信息時報_discard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