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遼寧還有這么多的長城資源,最后一個就在甘井子!
俗話說得好,“不到長城非好漢”
一直是熱門的旅游景區(qū)
但在大眾認知里
長城一般指的是北京周邊的長城
大家往往忽略了遼寧也是有長城的!
根據(jù)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遼寧已掌握的長城長度達到2350千米,占據(jù)全國長城資源中的比例達6.86%,僅次于內蒙古、河北、山西和甘肅位列第五。
遼寧目前有戰(zhàn)國時期至明長城資源點3199個,種類涵蓋長城墻體、敵臺、壕塹、關隘以及烽火臺等,其中的2865個點段已經列入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余下則為2012年國家文物局認定的消失段落。
那么,遼寧有哪些長城資源可以游覽呢?大家可以以這幅《遼寧長城導覽圖》為依據(jù),找個時間,去看看。
01
明長城的東端起點,在這里還有虎山長城歷史博物館和古棧道遺址,附近的山水風光也值得品鑒。
02
寬甸明長城
寬甸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寬甸古城南大門的位置至今還有明長城城池遺跡,當?shù)匕傩照f這道城墻以前足有3米多高。
03
清河城長城
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清河城村,這里北枕群山、南臨清河,是明代清河堡的故址,在村邊的移動通信塔附近就能找到長城城池遺跡。
04
在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下夾河鎮(zhèn)雙臺子村,部分烽火臺被保存下來,都是由石頭堆砌而成。
05
位于昌圖縣西南部通江口鎮(zhèn)境內,墻體是由土筑的單道墻體。到當?shù)卮蚵牎巴笼垺本湍苷业骄唧w位置。
06
雙樓臺長城
在開原市慶云堡鎮(zhèn)西側,這段邊墻長度只有500米左右。
07
距沈陽96公里處的鐵嶺市調兵山風景區(qū)。如今的兀術古城是復建的,也是明長城中的重要城關之一。
08
老邊臺
在鐵嶺縣老邊臺村內。明代遼東鎮(zhèn)所屬長城,在鐵嶺境內呈“幾”字形。
09
遼東城
在遼陽老城東北方向,有內和外兩重城垣,在內城有兩層和三層建筑物。
10
八道壕烽火臺
位于錦州市黑山縣八道壕鎮(zhèn)文化廣場,是明代軍事要地“鎮(zhèn)安堡”邊塞。
11
小虹螺山長城
在葫蘆島市南票區(qū)虹螺峴鎮(zhèn)團山子村小毛家溝南側,這就是鮮為人知的小虹螺山長城。
12
北鎮(zhèn)長城
位于北鎮(zhèn)市羅羅堡鎮(zhèn)北石門子村,也就是醫(yī)巫閭山的腳下。
13
大茂堡古城
位于錦州市凌海市溫滴樓鎮(zhèn),出錦州沿著209省路到溫滴樓鎮(zhèn)政府后,再向北行駛約7公里,就能看見一座綿延數(shù)百米的古城墻。
14
綏中長城遺址群
綏中縣是我省長城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qū),既有人們熟知的中國唯一一段水上長城九門口長城,也有西溝長城和小河口長城、錐子山長城等。這些長城遺址相距只有幾公里、差不多七八分鐘的車程,距離山海關也只有幾十公里。
15
在北票市和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接壤的位置,有一條自西向東的燕秦長城遺址,分別是大黑山長城、趙戶溝長城、生金北溝長城、寶善堂長城、六合成長城、雞冠山長城、紅石砬子長城、西杖房北長城、李家窩堡長城和北昌營子長城。
16
沈陽烽火臺
沈陽地區(qū)存在較多燕、秦漢時期的長城遺址,在渾南區(qū)高坎鎮(zhèn)的上馬村有上馬東山烽火臺,東陵公園東山烽火臺和新樂遺址西烽火臺也都距離市內不遠。
17
燒鍋營子長城
“醉美屏屏喇嘛山,長風獵獵燕長城”,描寫的正是朝陽市建平縣燒鍋營子鄉(xiāng)的長城。事實上,在整個建平縣都有燕秦長城遺存,包括馬家灣長城、羊草溝長城、燒鍋營子長城、九間房長城等共計33處。
18
營口炮臺
位于營口市渤海大街西段,是清末東北的重要海防要塞,也是東北最早的海防工程之一。
19
位于蓋州市仙人島風景區(qū)北部,建造于明代,距今已經有600多年。
20
哈斯罕關
遼代修筑的長城,也是文獻記載中遼寧最短的長城,位于大連市大連灣街道的二道嶺,那里雜草叢生、到處是不起眼的小土包,立有“哈斯罕關址”的石碑。
據(jù)當?shù)鼐用窕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長城還保留著幾米高的城墻,長度也有1公里左右。如今長城南段早已夷為耕地,中段和北段部分能依稀看到隆起的墻體痕跡,但也面目全非。
圖為遼代鎮(zhèn)東關長城遺址
閉上眼睛,思緒穿越千年時空,往事似乎歷歷在目。千年之前,這就是那座鎮(zhèn)海雄關,兩側是綿延數(shù)里的長城,在季風的吹拂下送走潮漲潮落。可以想象,雄壯的關墻上,士兵甲胄鮮明,威風凜凜;關門前,行人和車輛緩緩通過;遠處的海面上,舟帆點點,遠來貿易的船只絡繹不絕……
圖為遼長城地理圖
相信你和小編一樣
被遼寧省內這么多的長城遺跡震!驚!了!
找個好天氣,來一場省內的短游吧
▎本文由甘井子區(qū)黨群綜合服務中心編輯整理
▎素材來源:遼寧日報 行游大連
▎公眾號轉載請注明出處
Hash:a42f0b01a21513b6313a391935dd40f46a720e40
聲明:此文由 甘井子史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