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清水河大邊線烽火臺、邊墩的歷史名稱考
(邊墻壕1號烽火臺,舊稱寧邊墩)
(邊墻壕2號烽火臺,舊稱崖頭墩)
(小廟子五道岇烽火臺,舊稱窯子頭墩)
明初,蒙古各部那時還遠在鄂爾多斯高原和陰山的以北,明朝最初的防線也在大小黑河(今呼市地區(qū))以北。明正統(tǒng)(1436∽1449年)之后,蒙古軍大舉南下,占據(jù)土默川平原,明朝防線也大踏步向內(nèi)收縮。當時的大同鎮(zhèn)防區(qū)西起丫角山(今縣境口子上村)東至陽和(今陽高縣)全長640多里,是“川原平衍,無山設險”,易攻難守之地,因此,明朝從一開始就對大同防區(qū)非常重視,先后設置了十個衛(wèi)所(城)加強防御。十衛(wèi)分別是鎮(zhèn)虜衛(wèi)、天成衛(wèi)、陽和衛(wèi)、高山衛(wèi)、大同左衛(wèi)、大同右衛(wèi)、威遠衛(wèi)、平虜衛(wèi)、云川衛(wèi)和玉林衛(wèi)。
大清一統(tǒng)后,長城失去軍事意義,那些史籍記載有明確稱謂的關、衛(wèi)、所、堡等,一部分毀于戰(zhàn)火,一部分荒蕪,還有一些被新朝暫時利用了但也改換了名稱。還有無數(shù)的分布于長城線上的附屬建筑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jīng)的名稱也慢慢湮滅于歷史的長河中。
近年曾有多位長城學者對清水河境內(nèi)這段大邊長城作了補充調(diào)查。在調(diào)查過程中,特別對大邊線上分布的烽火墩臺、邊堡已消失的歷史名稱作了初步考證。包頭市楊建林、北京市洪峰二位專家對清水河大邊踏勘多次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洪峰曾四次實地踏查,筆者有幸隨同,在實踐中學到不少真知。
為什么說是補充調(diào)查呢?
2OO9年國家文物局、國家測繪總局首次公布全國明長城資源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成果。清水河縣明代大邊長城全長4萬余米,沿線分布烽火臺29座,邊堡1座。顯然這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補充調(diào)查之后證明是不完善的,它遺漏了縣境大邊西南路一組烽燧線,即五道峁村起經(jīng)東土城、西土城、西臺子、城廣墕、松樹墕、后塔爾梁、毛臺子、前柴家?guī)X、萊不浪灣至土山子止。
楊建林、洪峰等人不僅對遺漏的烽臺邊堡進行補充調(diào)查,還對這些烽火墩臺和邊堡的歷史名稱也作了一番考證。
烽火臺邊堡的歷史名稱與現(xiàn)代名稱(由東向西,未考證者不列入)
一、西南路烽燧線及邊堡:
1、后窯子堡,舊稱大西溝墩;
2、后窯子1號烽火臺,舊稱中平山墩;2號烽火臺,舊稱西平山墩;
3、孔讀林烽火臺,舊稱小青山墩;
4、兩犋牛烽火臺,舊稱墳嶺墩;
5、魏四窯1號、2號烽火臺,舊稱塞兒嶺墩;4號烽火臺,舊稱三山墩;
6、后陽坡烽火臺,舊稱暖會墩;
7、高家山1號烽火臺,舊稱路口墩;2號烽火臺,舊稱雙山墩;
8、邊墻壕1號烽火臺,舊稱寧邊墩;2號烽火臺,舊稱崖頭墩;崖頭墩下之河(今清水河)曾稱“寧邊河”。
9、五道岇烽火臺,舊稱窯子頭墩;
10、東土城烽火臺,舊稱廣寧墩;邊堡舊稱廣寧堡;
11、西土城烽火臺,舊稱哨馬營墩;邊堡舊稱哨馬營堡;
12、西臺子烽火臺,舊稱永安墩;
13、城廣墕烽火臺,舊稱長寧墩;
14、松樹墕烽火臺,舊稱白塔兒墩;,
15、后塔爾梁烽火臺,舊稱黑塔墩;
16、毛臺子烽火臺,舊稱獨樹兒墩;
17、前柴家?guī)X1號、2號烽火臺,舊稱平胡墩;
18、菜不浪灣1號、2號烽火臺,舊稱大青山墩;
19、單臺子烽火臺,舊稱永寧墩;
20、土山子烽火臺,舊稱新建墩。
二、南路烽燧線(包含中路韭菜莊鄉(xiāng)境內(nèi))
1、楊家窯2號烽火臺,舊稱石皮嶺墩;3號4號烽火臺,舊稱高店墩;
2、大雙墩烽火臺,舊稱草川店墩;
3、韭菜莊1號、2號烽火臺,舊稱石灰站墩;
4、十七溝烽火臺,舊稱雙碾兒墩;
5、四臺子(即今四王墓)1號2號烽火臺,舊稱獨樹兒墩;
6、三臺子烽火臺,舊稱大辛墩;
7、二臺子烽火臺,舊稱黃草梁墩;
8、大臺子烽火臺,舊稱石咀兒墩;
9、下紅臺子烽火臺,舊稱隘口墩;
10、正胡梁4號、5號烽火臺,舊稱小口子墩。
大邊最初以煙墩形式出現(xiàn),建于視野平闊的較高地勢,后來依托煙墩增筑了墻體,所以大邊的土墻也建在山脊之上,這是區(qū)別二邊的一個特點。清水河西南路大邊土墻在五道峁山梁上是時斷時續(xù),若不留意還很難辨識。墻體到城廣墕村便徹底找不到了?!?a href='/sanguan/' target=_blank>三關志》對此未建大邊以及防御作用記載曰:“大邊……無墻,而有藩籬。舊筑廣寧、哨馬營二堡…”。這種“藩籬”在《三關志.偏頭關圖》中稱為“大邊柞子”。也就是這段防御除了依靠煙墩城堡外,主要借助紫金山(西土城附近)的險峻山脊,“因險制塞”,在河谷隘口,平緩之地樹立一些像柵欄之類的防御設施。
上述楊建林、洪峰等對清水河大邊線上墩臺、邊堡歷史名稱的初步考證,是否成立,仍需進一步深入考查研究。
(四臺子即四王墓村,舊稱獨樹兒墩)
(西臺子烽火臺,舊稱永安墩)
(柴家?guī)X烽火臺,舊稱平胡墩)
(菜不浪灣烽火臺,舊稱大青山墩)
作者簡介
劉建國,文物工作者。喜好弄點碎史之類的"豆腐干"。編過縣志,也做過文學編輯。只圖做事,不諳名祿。鉆研方向文史。
(來源:活力清水河,文/劉建國)
Hash:b914ad5420205c2dd1a5055fb90fc8055157ca28
聲明:此文由 呼和浩特本地手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