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成人精品视频app,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中文字幕不卡在线高清,精品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美女胸屁股无遮挡,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美女图片大黄

清末到民國,老北京大學校舍都在哪里?和碩公主府也曾作為校區(qū)

12月17日是老北大曾經的校慶日。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后,北大將校慶日定為5月4日。熟悉歷史的都知道,北京大學是1898年由清末設立的京師大學堂演變而來。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如今位于海淀區(qū)頤和園路的北大校園,并非最初北京大學的校址。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前,這里是燕京大學的校址所在。那么從1898年到1952年的半個多世紀期間,老北京大學校址在哪里?它又發(fā)生了哪些故事呢?

作者:宋君瑋

北大紅樓

事實上,從清末到民國,老北京大學的校舍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因為歷史的原因,老北京大學校舍分散在北京城的不同地方。老北京人常提到的“北大一院”、“北大二院”、“北大三院”以及“西齋”“東齋”等,其實都是老北大留下的痕跡。如今,通過尋找這些痕跡,得以勾勒出當年老北大的全貌。

1.和碩公主府里的日晷還在北大

自民國初年,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后,一直到1952年遷往燕大校址前,老北京大學的主校區(qū)一直在景山附近的沙灘地區(qū)。縱觀這一階段,老北大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形成了比較多的建筑。比如教學建筑有一院、分科大學校址、二院、三院、四院、五院、地址館、圖書館、孑民堂、民主廣場、西什庫醫(yī)學院、阜外羅道莊農學院以及祖家街工學院等,學生宿舍主要有:西齋、東齋、三齋、老四齋以及新四齋。

不過這些建筑并非像如今的校園一樣集中在一處,而是分散在北京城的街頭巷尾。按時間順序來看,老北大的公主府校區(qū)最早,但后來常被稱為二院,為何校區(qū)成立時間最早,卻稱為二院,這在后文會敘述。

先來看看公主府校區(qū)的遺存,它是當年京師大學堂所在。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宣布變法。在眾多改革舉措中,引進西方教育制度,創(chuàng)立京師大學堂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為此清廷將位于沙灘后街已閑置多年的“和碩和嘉公主府”劃撥給京師大學堂作為校舍。和碩和嘉公主是乾隆皇帝的第四個女兒(民間有說法,和碩和嘉公主生下來后,手指之間有蹼相連,呈佛手狀,因此又被稱作“佛手公主”)。值得一提的是,和碩公主一生比較坎坷,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被封和碩和嘉公主,同年下嫁孝賢純皇后之弟、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次子福隆安?;楹笃吣?,和碩和嘉公主便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三歲。福隆安在乾隆三十五年(1771)襲一等忠勇公,乾隆四十九年,福隆安去世,年三十九歲。

公主府的日晷仍在北大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光緒遭囚禁,新政被廢除,但京師大學堂確得以保存,成為維新變法僅存的碩果。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京師大學堂校舍遭受嚴重破壞,直至1902年才得以恢復。1912年民國成立后,京師大學堂正式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如今,位于沙灘后街的55號院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舊址。55號院現由華育賓館、人教社、居民住家共同占用。盡管原有建筑布局已不復存在,但還是可以找到不少昔日的老建筑,尤其是當年的公主府大殿已修繕一新。

該大殿當時是老北大二院里最大的教室,許多知名學者曾在此發(fā)表演講。通過兩張老北大的老照片,可以看到當年公主府大殿前面的空地,被設計成花園樣式,這是李四光先生于1923年帶領學生設計而成的?;▓@水池的中央,樹立起一座日晷。這座日晷得以保留,如今它靜靜地矗立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前。現在的北大校園內,有多處圓明園及其它古跡石刻,但這些都是民國時期燕京大學運往校園作為點綴之用,而這座日晷則是北大老校址上的原物,這對北大而言意義非凡。

公主府大殿前面的花園水池有一座日晷

公主府西路,歷史上曾是老北大宴會廳、化學系、心理系及醫(yī)預科實驗室的所在地。如今,相較于中路和東路,老北大西路的建筑保存較為完整,不過保護狀態(tài)并不樂觀,與居民大雜院無異。在西路,有一棟帶有西洋式風格的建筑,被一些書籍介紹為蔡元培校長的辦公室。不過,這種說法并沒有找到相關的歷史資料作為佐證。

在這座清末公主府里,出現西洋式風格的建筑,并不稀奇。因為,公主府雖然面積不小,但作為大學校園還是差了些。因此清末及民國時期,對公主府的一些建筑做了改建,比如東路的數學系教學樓便是清末所建,它是老北大校區(qū)里,西洋建筑的代表。這座教學樓最初是公共教室,上世紀三十年代成為數學系教學樓。如今這座數學系教學樓保持較好。當年,數學系北面還有一棟樓,那便是建于1916年的北京大學生物樓(最初為生物系和地質系使用),但現在已不復存在。

早在清朝末年,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辦后沒幾年,隨著學科的增加及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公主府就顯得捉襟見肘。一些新建學科如譯學館、醫(yī)學實業(yè)館、進士館、優(yōu)級師范學堂紛紛在外租地另建校舍。1905年,清廷內務府分別批了兩塊空地交由當時的京師大學堂使用,一塊位于德勝門外東部,是昔日武舉考試的舊操場,另一塊就是如今沙灘北大紅樓所在的“漢花園”。

老北大德外校區(qū),也就是原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其舊址位于今天的黃寺總政大院內。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的建設,源于1904年1月清廷對外公布的《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囊括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學制,是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以政府法令形式公布實施的新學制。其中特別提到京師大學堂當備各分科大學及通儒院(通儒院類似今天的研究生院)。所以京師大學堂德外校區(qū)的興建,最初目的就是為了籌辦各分科大學。

不過,當時正是內憂外患的時期,原本1905年就開始籌備的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一直拖到1909年才開工建設。直到1912年民國成立時,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的校舍僅僅建成經科和文科,其他建筑因政局動蕩不得不停工。京師大學堂改為北大后,校方曾向民國政府呈文請求重新開工,將剩余校舍建完,但此建議未獲批準。日后這里成為了段祺瑞的兵營。因此,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名義上是為其開設分科大學之用,但卻從未實際使用過。當年,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的設計者是日本著名建筑師真水英夫。如今,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漢花園曾是核心校區(qū)

探尋完公主府校區(qū)后,就要來到老北大的漢花園校區(qū)。在這個校區(qū),人們熟知的就是如今依然有著重要象征意義的北大紅樓。

漢花園,在清朝時是內務府的一處庫房,后來改名為“漢花園”(關于漢花園得名的具體時間,說法不一,有認為是清末,有人認為是民國時期,可以確定的是民國時期的地圖上,有漢花園這個地名)。

清末,清政府將此地撥給京師大學堂,最初用途是當做學校的運動場。1916年,漢花園空地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國立北京大學的標志性建筑——北大紅樓開工建設了。1918年,北大紅樓建成后,漢花園校區(qū)便逐漸取代公主府校區(qū)成為北京大學的核心校區(qū),被人們俗稱為“一院”。這也就是為什么公主府校區(qū)雖然在成立時間上早于漢花園校區(qū),卻被稱為北大二院的原因了。

如今,這里成為很多游人到北京必去的地方之一,早在1961年北大紅樓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大紅樓一層被辟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有意思的是,在北大紅樓隔街相望,還有一座用紅磚砌筑的二層小樓,其建筑風格與北大紅樓相似,從小樓上面的“1923”、“梅園”等字樣可以得知這座名為“梅園”的建筑建于1923年。無論是建筑風格還是建造時間,甚至是名稱的命名,都非常像民國時期的建筑。加上它也是紅磚砌筑而成,且和北大紅樓一街之隔,這就不得不讓筆者產生一種想法——這座小樓會不會是北大紅樓的一座附屬建筑?當然,這只是個人的猜測,還需要歷史資料證明,目前還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圖書館的規(guī)模及藏書量往往體現著一所大學的軟實力,北京大學最早的圖書館是利用和碩和嘉公主府的后罩樓改建而成的,當時叫“藏書樓”。北大紅樓建成后,圖書館便由公主府遷入紅樓一層,李大釗先生為時任圖書館主任,在他的帶領下,圖書館不僅有了質的飛躍,而且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1918年秋,25歲的湖南青年毛澤東亦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里短暫工作了半年,在北大圖書館工作期間,他還租住了附近的兩間小平房。

北大紅樓的建立,讓原本面積就不大的漢花園校區(qū)用地更加緊張。在紅樓北面是松公府的空地,學校租得其中一部分作為操場。松公府在清朝乾隆年間是大學士富察傅恒的宅邸,因其戰(zhàn)功卓著被授予一等忠勇公,爵位后世子孫世襲,到了光緒十七年松椿承襲爵位,一等忠勇公府便被改稱為松公府。

1930年12月蔣夢麟先生擔任北大校長后,將整座松公府買下,并將圖書館從北大紅樓一層全部遷入松公府東院內。為了改善辦學條件,蔣夢麟校長四處奔波尋求資金支持,經多方努力,1934年4月北京大學圖書館新館在松公府舊址動工,1935年8月新館落成。在當時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北大圖書館新館都堪稱國內一流。北京大學圖書館新館如今位于《求是》雜志社內,仍然還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北大圖書館新館建設的同時,一街之隔的北大地質學館也在建設之中,這里原是富察傅恒的家廟。地質學館于1934年5月開工建設,它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設計。地質學館建成后,北大地質系便從公主府校區(qū)遷至于此。北京大學地質學館舊址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由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院使用,保存完好。老北大的圖書館新館和老北大地質學館兩者距離很近,如今,兩者依然遙遙相望,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往事。除了北大地質學館,梁思成先生還在漢花園校區(qū)設計了一棟宿舍樓。

值得一提到是,當松公府1930年被北大全部買下后,為了建造校舍,松公府內的原有建筑多被拆改,但目前尚有一座院落還保持著松公府時期的模樣,這就是老北大著名的“孑民堂”。

為紀念蔡元培,原松公府內一處院落命名為“孑民堂”,現保存完好。

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他于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在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指引下,“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堡壘,科學民主的思想得以傳播……蔡元培不僅是現代北大的締造者,也是中國現代大學理念和精神的締造者”(梁漱溟先生語)。1947年北京大學為紀念蔡元培先生,特意將原松公府西路建筑中的一個院落以蔡元培先生的號——“孑民”命名。在“孑民堂”里有一座建筑叫東配殿,胡適先生在1946年至1948年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就是在東配殿辦公。如今,“孑民堂”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完好。

3.消失的三院四院和五院

歷經百年滄桑,老北大一院、二院都多少有一些建筑得以保留。遺憾的是,老北大三院基本沒有建筑保存下來。

老北大三院地處北河沿,離北大紅樓不遠,其位置就是現在的民政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所在地。老北大三院的設立,源于1902年京師大學堂接管京師同文館。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以培養(yǎng)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1903年京師大學堂在北河沿地區(qū)建設新校舍,設立譯學館專門培養(yǎng)翻譯人才。1913年譯學館停辦,北大法科遷入。紅樓建成后,法科上課地點主要都集中在紅樓。為了緩解學生住宿緊張的局面,三院內的部分教學樓被改為學生宿舍。

要說和老北大三院相關聯的建筑遺存就要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京師同文館門額原物了。在國家博物館內,有一座京師同文館大門模型,如今,只有門上面一部分還是當年同文館大門上的原物。在這個原物中,“天下同文”四字清晰可見。

民國時期的國會眾議院舊址,這里曾為老北大四院。

1937年7月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9月北京大學被迫南遷。八年抗戰(zhàn)期間北大一院、二院和三院的校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有的校舍還被占作他用??箲?zhàn)勝利后北大將宣武門國會街內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校舍接收,這就是北大的四院和五院。1946年10月10日,北大抗戰(zhàn)結束后的首個開學典禮就是在北大四院的大禮堂隆重舉行的。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國會指的是中華民國成立后的第一屆國會,當時的國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箲?zhàn)勝利后,眾議院建筑作為北大第四院,參議院建筑作為北大第五院。如今眾議院舊址在新華社院內,保存完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參議院建筑無保留。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期的老地圖中可以看到,北大第四院和第五院均為法學院(1948年的地圖標注為“法學一院”和“法學二院”)。但據其他資料顯示,第五院主要是老北大教職員宿舍及北大出版部所在。

根據記載,當時的眾議院建筑,又有“圓樓”的昵稱。為何叫“圓樓”?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該樓北部有一橢圓形辦公室故名為“圓樓”;還有一種說法是此樓名為“袁樓”,因為袁世凱曾在這里辦公、休息。

除了上述五院,1946年后,老北大又增設了工學院、農學院和醫(yī)學院。工學院在端王府夾道,其舊址在西城區(qū)趙登禹路祖家街一帶。清末民初,端王府夾道這一帶也是教育重地,有多所學校在此建校。農學院則在羅道莊,如今翠微路西北一帶。醫(yī)學院在西什庫一帶,就是現在北大醫(yī)院的位置所在,當初北大醫(yī)院之所以把院址選在這里,正是因為原來的醫(yī)學院在這里。如今,這三座學院均無建筑遺存保留。

4.宿舍新西齋仍存奠基碑

介紹完了老北大的五個院區(qū),接下來就要說說老北大的學生宿舍。當時的宿舍被稱為“齋”,老北大共有四齋:西齋、東齋、三齋和新四齋。

西齋建于1904年,是北大歷史上的第一座學生宿舍。當時和碩和嘉公主府用地十分緊張,因而西齋的十四排平房是利用公主府西墻外側的一片空地修建的。西齋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有一些建筑遺存,但已成為居民大雜院。

東齋是相對于西齋而言,建于1909年,今已無存。不過在1921年的老地圖,還可以看到“北京大學第二寄宿舍”(也就是東齋)的標注,它在漢花園空地的西南角。

1903年北大譯學館校舍建成,1913年譯學館停辦,法科遷入。紅樓建成后,法科上課地點主要都集中在紅樓。為了緩解學生住宿緊張的局面,三院內的部分教學樓被改為學生宿舍?,F老北大三院和三院宿舍均無建筑遺存保留。

新四齋奠基碑,“蔣夢麟”三字被鑿掉。

四齋分老四齋和新四齋,老四齋已無。新四齋是北大女生宿舍樓,就是前文提到的由梁思成先生在1935年設計。由于該樓外部用灰磚砌成,故而又被稱為“灰樓”。新四齋呈凹字狀,全樓共8個門,樓門號命名取自《千字文》的前兩句,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八個樓門號,灰樓中通向外界的兩個門洞以“地”和“黃”命名?,F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從北大紅樓北面眺望新四齋,中間的廣場就是老北大著名的“民主廣場”,現在的《求是》雜志社就是在民主廣場上修建的。新四齋現已成為居民樓,但保護狀態(tài)不太樂觀。新四齋宿舍南面有一塊奠基碑,當筆者第一次看到這塊奠基碑時,感慨萬千。這塊碑上寫著如下字樣:“國立北京大學宿舍。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五月一日校長蔣夢麟奠基”,其中“蔣夢麟”三字已被鑿掉。作為北大任期最長的校長,蔣夢麟先生對北大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北大的圖書館新館、地質學館、新四齋都是在他的奔走呼吁下,籌得資金建設的。

這些就是目前可尋找到的老北大留存的全部建筑。當這些老建筑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時,也在提示后人,它們不該被遺忘。

(原標題:尋找“老北大”)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

舉報/反饋

Hash:bebbaa8bf049215b75900a6317ca917486fffc17

聲明:此文由 巔峰少年狼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