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凌云尋之“最”
塔是一種在亞洲常見的,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jīng)、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稱“佛塔”、“寶塔”。在建筑學層面,塔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東方建筑。
當歲月更迭,塔周邊的寺院、廟宇都逐漸湮滅。只有這些古塔,依然矗立在中華大地之上,保留著逝去時代的輝煌印記。
在東方文化中,塔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建筑學層面。它記錄了一段段沉淀的歷史,承載了宗教、美學、哲學等諸多文化元素,靜默如斯,風雨不改。
塔的樣式精美,結(jié)構(gòu)精巧,是建筑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然而,它的佛學意義似乎超越其上,甚至成為高僧圓寂后埋藏舍利的高層建筑。
每個塔都有它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瞭望著千年的滄桑變幻……
齊云塔
齊云塔,建于公元1175年(金國世宗大定十五年重修),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中國境內(nèi)第一座寺廟),高13層,這是現(xiàn)存的少數(shù)金國建筑之一。
該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覆缽式藏式佛塔,妙應寺白塔的剎座呈須彌座式,座上豎立著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輪,即所謂的:“十三天”。據(jù)說妙應寺白塔無論在日光或月光下都沒有影子,即“無影白塔塔無影”。還有人更加神秘地說,“白塔寺是沒有影子的,它的影子在西藏”。
嵩岳寺磚塔
嵩岳寺塔,塔身上下渾磚砌就,外部的密檐層層疊疊,呈現(xiàn)出少見的等邊十二角形,既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磚塔,也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這座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520年)的古塔,距今已有1470年的歷史,歷經(jīng)千余年風霜雨露侵蝕,依然堅固不壞。無論在建筑藝術(shù)上,還是在建筑技術(shù)方面,嵩岳寺塔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隋塔
隋塔,建于公元598年(隋朝文帝開皇十八年),位于浙江省天臺山國清寺,高9層。
飛虹塔
育王塔之舊處,飛虹再現(xiàn),廣勝寺內(nèi)建塔的歷史極為悠久,據(jù)《平陽府志》,“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創(chuàng)建俱盧舍寺,寺故有塔,乃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之數(shù),在震旦國者一十有九,而此其一也?!憋w虹塔何以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建塔的達連和尚法號飛虹,由人得名;一說是陽光照在塔身琉璃上,閃現(xiàn)七彩虹霓,炫麗璀璨,由景得名,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與應縣木塔、嵩岳寺塔、千尋塔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塔。塔體呈錐形,共八角、十三級,逐層收縮,最上層塔檐只有底部的三分之一。塔身由青磚砌筑,外部全用琉璃燒制的磚瓦包砌,各層皆有出檐,檐角均掛有風鐸。塔頂有重34千克的鐵制法輪,中鑲風磨銅塔剎。
法王塔
法王塔,建于公元601年(隋朝文帝仁壽元年),位于陜西省周至縣仙游寺,高7層,這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的隋朝磚塔。
如今的仙游寺就在這樣的磚墻內(nèi)
隋舍利塔
隋舍利塔,建于公元601年(隋朝文帝仁壽元年),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寺,高7層。
夕陽下的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唐朝高宗永徽三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原高10層,因戰(zhàn)爭摧毀而只剩7層。
玄奘塔
玄奘塔,建于公元669年(唐朝高宗總章二年),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興教寺,它是現(xiàn)存最早的樓閣型方形磚塔。
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709年(唐朝中宗景隆年間),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塵福寺,原高15層,因地震摧毀而只剩13層。聞名中外的小雁塔屹立千年,雖因大地震從中間裂開卻依然不倒,甚至沒有傾斜。
崇圣寺三塔,建于公元824—839年,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崇圣寺,高16層,這是中國現(xiàn)存層數(shù)最多的古佛塔。
杜順塔
杜順塔,建于公元852年(唐朝宣宗大中六年),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華嚴寺,高7層。在清乾隆年間,發(fā)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僅存磚塔兩座,其余全毀。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是在一個高臺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故俗稱“五塔寺塔”。明永樂年間,印度高僧班迪達進貢五尊金剛界金佛,成祖即敕建真覺寺,詔令為金佛建塔,直至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竣工。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是我國現(xiàn)存建筑年代最早、雕刻藝術(shù)最精美的金剛寶座式塔,是我國明代建筑藝術(shù)和石雕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是中外建筑形式相結(jié)合的成功范例。
萬佛堂花塔
這座花塔的塔身之上有腰檐和平坐各一層,平坐以上即為華美的大塔剎,塔剎外形如一根竹筍,表面用磚砌成八層相疊的龕室,上下層龕位互相疊錯,有如一根盛開的花棒,因名華(花)塔。據(jù)傳說,毗盧舍那佛在自己居住的“蓮花藏世界”內(nèi),可化身為一千個釋迦。因此,塔剎上有一千小龕,每一小龕即代表毗盧舍那佛的一個化身。因而稱這種表現(xiàn)蓮花千佛造型的塔為“華塔”。
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位于江蘇省蘇州市虎丘,高7層,虎丘斜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磚塔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塔身設(shè)計完全體現(xiàn)了唐宋時代的建筑風格。被尊稱為“中國第一斜塔”和“中國的比薩斜塔”。
保俶塔,建于公元977年(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凈慈寺,高7層。
國內(nèi)唯一的過街石塔,昭關(guān)石塔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全部以大青石雕刻而成。石塔分為塔座、塔身、塔頸、塔頂四部分,其中,塔座由兩個相同的須彌座迭成。塔頸與塔頂之間,還有13圈帶形浮雕,據(jù)考證,可能與元代的僧官制度有關(guān)。
過街式塔屬于藏傳佛塔的體系,盛行于元代。由于蒙古族原居住地開闊,民族無定居點,為了讓流動中的人能看到他們崇拜的佛塔,故在交通要道上建造過街式塔。只不過,由于街道的變動和改建,這種石塔很難存留。昭關(guān)石塔,是目前僅存的一座完整的過街石塔了。
萬壽寶塔
萬壽寶塔亦名接引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是一座八面七級樓閣式磚石結(jié)構(gòu)佛塔。雖然是一座磚石建筑的塔,但寶塔的額、枋、斗拱皆仿木構(gòu)建筑形式。是現(xiàn)存唯一一座明代藩王為皇帝祈壽的寶塔。
如果遠遠地觀看,荊州的這座萬壽寶塔不過是一座普通的六層寶塔,但是,走近了你才會發(fā)現(xiàn),在地面的下方,還有一層7米多的塔身。
這一奇特景象的形成,主要源于長江河床在漫長歲月中逐漸淤積抬高,荊州大堤也隨之不斷加高所致。如今,沿著葫蘆形基坑的臺階下去,依然可以看到這深藏于地下的一層寶塔。
鼓山千佛塔為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所造,為仿木制結(jié)構(gòu)八角形樓閣式。千佛塔本為一對,東塔名“莊嚴劫千佛寶塔”,西塔名為“賢劫千佛寶塔”。每座塔壁共貼塑佛像一千零七十八尊,塔高七米,共九層。因此,它亦是我國最高的千佛陶塔。
檐角下懸有鈴鋒,塔頂以寶葫蘆為剎,塔座有獅子、力士和各種花卉圖案。雖然有傳說,說陶塔是鄭和下西洋時,從國外帶回的,但塔身上的題識,足以證明陶塔燒造于北宋元豐五年的福州,距今已有近千年。
朝陽北塔自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筑宮殿起,至遼代最后一次大型修繕為止,前后共七百余年,歷經(jīng)三燕、北魏、隋代、唐代以及遼代,共五世修建,此后歷代未經(jīng)大型修繕。如今的朝陽北塔,以三燕時期的宮殿臺基為地基,以北魏“思燕浮屠”塔的塔基為臺基,以隋唐時期的磚塔為內(nèi)核,以遼代重修為外表。細細找來,可以從塔身各處尋找到各個朝代相應的銘記,是一座真正的“五代同堂”古塔。也就是說,看一座塔,就是看一代盛世,就是看數(shù)個王朝。
應縣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遼國道宗清寧二年),位于山西省應縣境內(nèi),高5層,這是全世界現(xiàn)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結(jié)構(gòu)塔式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梁思成先生稱之為“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gòu)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可謂木構(gòu)建筑的技術(shù)奇跡。
如今的朔州,大山喬木,翠屏碧障,雖物換星移,歲月變遷,但門神尉遲敬德、戰(zhàn)神張遼的英勇豪邁、忠義多謀卻永駐人們心中。歷經(jīng)時光打磨、無數(shù)次天災人禍,應縣木塔能巋然不動屹立至今,守望著這里。
神通寺四門塔
神通寺遺址位于濟南市歷城區(qū)柳埠鎮(zhèn)。走到遺址東側(cè),就能見到這座方方正正、四面辟門的隋代單層石塔。
四門塔以青石砌筑,依山而起。塔身四門為半圓拱形,塔檐外挑五層,上疊收砌二十三層,頂端由露盤、山華、蕉葉、相輪等構(gòu)成塔剎。宋代銘記稱“四門石塔”。神通寺的這座四門塔,乍一看與亭閣類似。這是一種名為“亭閣式”的石塔建筑類型。神通寺四門塔,就是我國現(xiàn)在最古老的單頂亭閣式石塔。
1972年維修時,發(fā)現(xiàn)塔頂拱板石刻有“大業(yè)七年(611年)造”文字,另在塔頂中心發(fā)現(xiàn)小型石函,內(nèi)有漢至隋代遺物,從而確證此塔建于隋初,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塔。
“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這就是小編家鄉(xiāng)的塔,燃燈塔是通州作為漕運碼頭的重要標志,也是“三廟一塔”景區(qū)中的核心構(gòu)成。這座塔矗立在運河邊1400多年,與山東臨清舍利寶塔、浙江杭州六和塔、江蘇揚州文峰塔并稱運河“四大名塔”。
這“三廟一塔”分別指的是:儒家的文廟、佛家的佑勝教寺及燃燈佛舍利塔、道教的紫清宮。儒、釋、道三家在這里互為緊鄰而又相互獨立,建筑結(jié)構(gòu)呈“品”字形布局。以儒家文廟居中,規(guī)模也最大,體現(xiàn)了封建體制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而釋、道兩教分列兩側(cè),居于輔助地位。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三教并存、互通有無的特征,也體現(xiàn)了大運河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通州文廟建于元大德二年,紫清宮建于明代中期,佑勝教寺不晚于北齊,燃燈佛舍利塔約在北周時期建立?!叭龔R一塔”集佛塔“鎮(zhèn)河”,道觀“抗早”,文廟“興盛”為一體。
通州燃燈佛舍利塔有七絕
1、藏寶之珍為一絕
據(jù)傳此塔內(nèi)藏有燃燈佛的佛牙和舍利。燃燈佛在佛教中是地位極高的佛,連佛祖釋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徒弟,他活著的時候全身光明如燈火點燃,死后肉身化為珍珠般舍利子。
2、神像之精為一絕
塔身各處雕有424尊神像,有披鎧甲執(zhí)劍者,有著袈裟合掌者,有慈眉善目者,也有兇相畢露者,惟妙惟肖。最奇特的是一尊豬八戒神像,肥耳大嘴,碩鼻闊腹,形象十分逼真。專家考證神象是明成化年間重修塔時所雕,當時《西游記》一書還沒有問世,從時間上來說,此塔上的豬八戒形象,比《西游記》書中的人物早出現(xiàn)了約80年。
3、碑刻之高為一絕
1985年的修繕中,在塔的第十三層正南面當中灶門處發(fā)現(xiàn)了一塊碑刻。碑上刻七律《燃燈塔詩》一首:“巍巍寶塔鎮(zhèn)潞陵,層層高聳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現(xiàn),朗朗鈴音空里鳴。時賴周唐人建立,大清復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載古,萬姓沾恩享太平”。
4、塔榆之奇為一絕
在塔頂西北面,曾經(jīng)長著一棵榆樹,這棵樹已經(jīng)有200多年的樹齡了。榆主干直徑約17厘米,高3.7米,樹冠4.2 米,但是塔榆沒有主根,須根密布在一面瓦下,就靠這一面瓦存的薄薄一層土生存,其生命力頑強堪稱奇跡。如今,為保護古塔,塔榆已被移植到塔下的西海子公園內(nèi)的葫蘆湖畔,長勢依然良好。
5、塔鈴之多為一絕
在此塔每層頂端處都掛著銅制風鈴,風鈴大小不一,轉(zhuǎn)角檐頭掛大鈴,其余為小鈴。據(jù)說大鈴一個重2斤,小鈴一個重1斤。這些風鈴都是各個朝代的善男信女捐贈的,每個風鈴上都刻著捐贈人的籍貫姓氏,就像一個懸在空中的人事檔案保管處。整個塔共有風鈴2248枚,乃世界之最。
6、塔井之深為一絕
在此塔的底部有一個古井,該井黑洞洞深不見底,也看不見水面。從塔基掛下的一根大鐵鏈,直垂井下,使勁拉動鐵練,便能隱約聽到水聲嘩嘩,轟鳴陣陣。
傳說通州城是一艘大船,燃燈塔就是粗重高大的船桅,位于城中心的鐘鼓樓就是船艙當然,現(xiàn)在的鐘鼓樓已經(jīng)被毀。要使船能穩(wěn)穩(wěn)地停住,還要有錨,于是人們在城南張家灣北門外、玉帶河西岸建了一座鐵錨寺,彎曲盤旋的玉帶河就是那條大纜繩。不料有魚精興風作怪,企圖把船弄翻。于是,人們就在燃燈塔旁挖了一口井,將它誘入井中,由此保住了通州城。
7、塔形之美為一絕
燃燈塔與天寧寺塔等高,同為北京地區(qū)最高最大的塔。燃燈塔塔座呈須彌座形式,一般的須彌座都是單束腰,燃燈塔卻是雙束腰,極具特色。塔身共十三層,除角梁、飛檐是木質(zhì)外,其余全是磚雕仿木結(jié)構(gòu)。每角有圓雕力士神像,披甲戴盔,栩栩如生。磚雕仿木斗拱往上,是磚雕仿木護欄,最上面是巨大的磚雕荷花臺,雙獅追逐、仙人斗法、朱雀銜芝等浮雕華麗多姿,相互媲美。并且,正是因為這座佛塔的塔型之美,北京大學著名的博雅塔便是以燃燈塔為原型建造的。
塔影垂映于數(shù)百米外北運河中,亦是罕見奇景。
巍巍寶塔鎮(zhèn)潞陵,層層高聳接青云。
明明光影河中現(xiàn),朗朗鈴音空里鳴?!迩?/p>
塔,立于地面,伸向天空。或聳立在山川之中,置身世事之外,做青山秀水中沉默的清客;或矗立在湖海之畔,直面大浪淘沙、風起云涌,笑看千百年間的風云變幻……
一座座古塔站立的姿態(tài),都在向我們展示,歷經(jīng)歲月風霜之后,身為頂級營造的中國古塔的驕傲。
一座古塔,一段故事,千年風雨,百年人生。
Hash:9b8153c8d50260dd0c25f91ccaaac2befb0776e1
聲明:此文由 惠游北京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