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蚌埠 | 雙墩文化:等待解密的遠古記憶
圓圓的眼睛炯炯有神,小嘴微笑,眉弓突出,橢圓形臉頰兩側各有五個戳刺點連成一斜線,額頭中間橢圓形的同心圓清晰可見。這個拳頭大小、神采飛揚的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一經出土就在考古界引起轟動。要知道,它可是7000多年前的作品,出土于蚌埠雙墩遺址。
除了這一標志性的遺存,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雙墩遺址三次發(fā)掘出土了600余件刻畫符號,出土數量如此之多,在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比較罕見。這些內容豐富、結構復雜的刻畫符號,使雙墩遺址形成了獨特而新穎的文化面貌,被命名為“雙墩文化”。
“雙墩文化的發(fā)現,填補了淮河中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和中國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內容?!睂<覀冋J為,這一研究成果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區(qū)已顯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淮河流域與黃河、長江流域同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
植物形刻畫符號
8年間3次發(fā)掘獲重大發(fā)現
雙墩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坐落在蚌埠市淮上區(qū)小蚌埠鎮(zhèn)雙墩村。最早于1985年11月全國文物大普查時,被蚌埠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發(fā)現,從采集到的陶片、石斧等文物標本看,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心面積12000平方米左右。
發(fā)現時,該遺址已經受到當地人們歷代葬墳(為亂墳崗)、耕種、取土、整平作麥場等活動的破壞。1986年秋,蚌埠市博物館對雙墩遺址進行了一次試掘,取得一定的收獲。
之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據1986年的發(fā)掘情況,對雙墩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古調查,認為該遺址內涵與侯家寨遺址下層文化面貌相同,報經國家文物局批準,1991年至1992年對雙墩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fā)掘工作,取得豐碩的成果。
遺址1985年發(fā)現,至1992年先后三次發(fā)掘375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殘?zhí)掌?,還有一定數量的石器、石料、骨角器、蚌器等。還有對這些器物進行加工、制作、裝飾的工具和坯料以及陶塑藝術品等文化遺物,著名的陶塑人頭像被認為是“紋面、雕題”的最早例證。
雙墩遺址還發(fā)現了豐富的動物群骨骼,經過鑒定有軟體動物及魚鳥、爬行和哺乳類動物50多個種類,“可以想象,七千多年前的雙墩人就是生活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西、北、東三面環(huán)水,都是一些湖沼和游魚,中部和南面的一片土地上則奔跑著鹿和野豬,還生長著一些不知名的綠色植物?!笨脊艑<艺f。
雙墩遺址出土的陶器
其中,刻畫符號是雙墩遺址出土器物中一種特殊的文化遺存。雙墩遺址發(fā)掘的符號均刻畫在陶器上,其中絕大多數符號是刻畫在碗的外底部圈足內,碗的形制比較大,是一種實用器物,從符號的刻畫線條和形體上看,技法比較嫻熟和規(guī)范。
雙墩遺址刻畫符號不僅數量多,而且符號的結構本身也非常復雜,有單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重體符號,還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符號構成的組合形符號等。從符號的形體看,有象形的豬、魚、鹿、花、蠶、絲等,有幾何形的圓圈、三角、方框、半框、十字、建筑、弧線、直線等。雙墩刻畫符號中的象形、會意、指事含義特征比較明顯。
雙墩遺址的發(fā)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有人認為雙墩符號是前文字,多數人認為符號內涵豐富,表形、表意、指示性強。符號反復使用頻率高,在同時期不同遺址中使用,是具有文字性質的記錄符號,是文字起源的源頭之一。
“符號數量多,內涵豐富,結構復雜,不少符號反復出現,使用頻率高,具有明顯的記事性質和表意功能以及可解釋性,是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
在整理雙墩材料期間,2005年,由安徽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省考古所、蚌埠市政府、市文化局和中國先秦史學會共同組織召開了“蚌埠雙墩遺址暨雙墩文化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探討了雙墩遺存特征和在考古學上的重要學術價值,在討論會上提出了“雙墩文化”的命名。
專家認為,雙墩文化的確立,使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進展,特別是對淮河中游地區(qū)中期新石器時代考古倍感豁然開朗。雙墩遺址發(fā)現了我國目前年代較早、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陶器刻畫符號,這套形意結構的記事符號,對深入研究探討雙墩文化時期的歷史狀況,探討其在中國文字起源和在漢字的形成、發(fā)展中所起到的借鑒及影響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雙墩遺址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豬形刻畫符號
二次發(fā)掘繼續(xù)探秘 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1986年至1992年的三次發(fā)掘揭開了雙墩遺址的神秘面紗,然而,還是有一些未解之謎擺在考古專家的面前。
“劃分地層和遺跡單位是考古資料整理中對器物分類排隊的依據,能否通過這個過程找出器物形態(tài)的演變軌跡是分期斷代的關鍵所在?!标R緒杭主編的《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中就提出,“雙墩出土器物之間的關系只有型的不同而沒有式的變化,目前尚不能分期。究其原因,除了該遺址文化的內涵單一外,是否也和本報告發(fā)掘區(qū)是一個垃圾溝,而不是當年人們生活活動所形成的原始堆積地層有關?作為一個文化的中心遺址,目前還沒有房子、墓葬等重要以及發(fā)現,尚不能全面了解這個中心遺址的聚落形態(tài)等學術問題”的追問。
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10月對其進行第二次考古發(fā)掘,旨在圍繞遺址的范圍、內涵、功能分區(qū),以及與各個不同區(qū)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碰撞,開展點面結合的研究,從整體上了解雙墩遺址,揭示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區(qū)文化社會發(fā)展面貌。
“基于上次的發(fā)掘,雙墩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雙墩文化。但遺址仍然有很多不太清晰的地方,比如7000年前雙墩人的居住區(qū)、墓葬區(qū)等還需要進一步了解。二次發(fā)掘主要對遺址的文化面貌、文化內涵以及原來沒有發(fā)掘到的區(qū)域,進行全面挖掘,期待通過一些新的發(fā)現,進一步追溯淮河文化的源頭,了解雙墩文化的內涵。二次發(fā)掘目前已達近千平方米面積,有多項重要發(fā)現尚未公布。”時任蚌埠市博物館館長辛禮學介紹說,整個挖掘過程將持續(xù)3至5年時間。
與此同時,記者從蚌埠市博物館了解到,為了更好地保護雙墩遺址,展現蚌埠市的歷史人文厚度,蚌埠市正在以雙墩遺址為主體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guī)劃核心區(qū)面積約25萬平方米,規(guī)劃后,遺址公園將分為:考古核心區(qū)域現場展示區(qū)、出土文物展示區(qū)、考古體驗區(qū)、休閑游憩區(qū)和商業(yè)服務區(qū)等,屆時將遺址周邊的漢墓群、漢代拓城城隍廟、漢代古井、明清老街、清代牌坊、懷遠大將軍姚啟泰墓等連成一片,建成以保護文物、弘揚文化、傳承文明、改善人居為主旨的遺址公園。
(來源:人民網)
編輯:云雪 日堯
關注我【關注我們】
Hash:8b7bdf949cad9e943a011ebcb7167a93eb82c6ff
聲明:此文由 蚌埠廣播電視新周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