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頂級的摩崖石刻,你了解多少?
蘇州古城西部群山起伏,歷代文人游歷賞玩,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具有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近日,虎丘景區(qū)管理處申報的《虎丘碑廊》、《虎丘摩崖石刻》,榮獲蘇州市檔案文化精品特等獎。
《虎丘碑廊》是中國歷代名人誦詠虎丘的字畫手跡,摹刻上石,易石為紙,結集成冊。該書題材專一,書法獨到,為不易覓賞的佳作。
《虎丘摩崖石刻》是歷代名人踏跡、仙游虎丘所留下的石刻遺存,經(jīng)拓刻墨跡,分類整理,匯集成冊。時間從唐至民國,作者有顏真卿、李陽冰、米芾等,內(nèi)容集書法、詩文、史料于一體,并配以釋讀文字、人物簡介及實物照片,是一冊記載吳文化、寫實虎丘史的獨特史料文獻。 本書歷時一年多,精心策劃編輯,參閱了歷代志書中的有關記載,采擷了逾千年跨度的三十余件作品,以饗中外游客和讀者。
《虎丘摩崖石刻》 薛梁主編
蘇州的摩崖石刻從虎丘山延伸到太湖洞庭西山,依次可分為十二個石刻群落,有的已被列為市文保單位。
虎丘石刻透露千古秘密
高僅三十余米的虎丘山聲名顯赫,究其原因,主要在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而摩崖石刻正是其歷史文化底蘊的生動體現(xiàn)。其中最具影響的“虎丘劍池”四個擘窠大字,字徑一米,樸茂沉著,剛勁方正,為顏魯公書。再東為“生公講臺”四個篆字,據(jù)載為唐代李陽冰手筆。第三處為明代蘇州知府胡纘宗所書“千人坐”三字,第四為“風壑云泉”四行書大字,神采風揚,意趣酣足,為宋代書法大家米芾手跡。第五為清兩江總督范成勛所書“鐵華巖”三字。第六為芝南所書的“第三泉”題刻,第七為北宋紹圣年間呂升卿所書之“憨憨泉”三正書大字。
虎丘山還有宋人題刻有二十余處,明人題刻有十余處。劍池東壁有明代侍郎大學士王鏊等人的題名,中有“弘治乙丑十月……諸生唐寅侍從”。還有兩處題刻提及劍池和吳王闔閭墓門的關系,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陽山石景是“大塊文章”
觀山亦稱管山,在蘇州古城西北三十里處,背靠吳地鎮(zhèn)山大陽山,東探運河古鎮(zhèn)滸墅關。相傳秦代白鶴道人管霄霞曾隱居于此煉丹修道,道光《滸墅關志》載:“管山為陽山之門戶,而眾山之或起或伏,若由此而收束者,然名之曰管?!?
觀山東南一角,怪石嶙峋,上鐫明清題刻十余處,最顯眼者共有四處,一為“仙人洞”,嘉靖壬寅夏中州胡善書。二為“來鶴峰”,嘉靖壬寅五月沈弘華書。三為“積翠峰”,沈弘彝題。四為“管山”,道光二十七年華亭張祥河書題,書體均為楷書,內(nèi)容大多與道家學說有關。觀山摩崖石刻現(xiàn)已列為市文保單位。
陽山北麓的大石山,奇峰突起,風姿不凡,其奇石勝景曾被清代蘇州造園疊石高手戈裕良作為疊環(huán)秀山莊假山的范本參照。大石山摩崖石刻計有十余處,有明代書家王鐸所書的“仙砰”,滸墅關關官錢天錫所題的“夕照巖”,近代民國名人李根源先生題刻的“仙橋”、“大塊文章”,還有“見湖峰”等。
與寒山嶺東西相對的有花山。老子《枕中記》稱這里“可以度難”。自晉代支遁起,代有高士名僧隱居于此,山幽邃清寂,循山道上行,沿途可見眾多石刻。如“山種”、“隔凡”、“出塵關”、“花山鳥道”、“宿墜”、“凌云?!钡取N迨齾⑹A上巖壁鐫有乾隆御題“花山詩”等題記刻石。最大的石刻是“花山鳥道”,字高五尺,篆文反寫,為趙宦光書刻中的上品。此外,山上翠巖寺旁還立有康熙、乾隆詠花山詩碑兩塊,彌足珍貴。
天池山與花山一山二名,東曰花山,西曰天池,因山半有池而得名。山上奇石林立,造型各異,石刻大多依其形而題,有“比丘石”、“老僧讀經(jīng)”、“壽星禮佛”。還有“宛如桃源”、“水底煙云”等。在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元代石屋寂鑒寺旁的石筍上,還刻有“真彼岸”。
李根源刻遍小王山
穹窿山東麓小王山,因摩崖石刻聞名于世,該地四周群峰拱護,有“小隆中”之稱。1928年,民國革命元老李根源買山葬母于此,并筑“闕塋村舍”,廬墓守孝十年。十年間,慕名造訪者紛至沓來。善書者均揮毫留墨,計有500幅之巨,李根源請石匠將這些墨跡全部鐫刻于山麓石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陳去病的“琴臺山,闕母墓,孝思長,鞏且固”,章太炎的“聽松”、“霽月”,于右任的“松?!薄ⅰ芭c穹隆不朽”,黎元洪的“克綽永福”、“珊瑚秘靈”,李烈鈞的“幽巖聳翠”,以及美國人蘇邁爾的兩處英文題字。其余的題詞名人有:張大千、陳衍、馬相伯、葉恭綽、張默君、蔡鍔、吳兆麟、周瘦鵑、范煙橋、章士釗、湯國梨、沈鈞儒、程潛等人。
李根源把小王山石刻詩文分松海集、松海石刻、闕海石刻、闕塋石刻、徐記四個部分集刊于《松?!芬粫?,共計作者240余人,作品條文550余條,可以說,小王山摩崖石刻堪稱露天書法藝術博物館,可惜文革中大多遭毀,現(xiàn)僅存100余條。
石公山曾有“花石綱”采石銘文
俗稱石壁的蟠螭山位光福鎮(zhèn)潭東村太湖邊,此山摩崖石刻大部分在石壁精舍永慧禪寺內(nèi),主要是清至民國初年的名人題記,蟠螭山的石刻摩崖清初已興。
七子山是清代醫(yī)學家徐大椿(1693-1771)的隱居地,徐氏回溪草堂遺址旁有一石壁,長50余米,高4米,其上有二十多處題刻,作者除徐大椿父子外,還有錢大昕等名士,內(nèi)容有“云壑”、“仙境”、“古畫眉泉”、“枕流”、“幽棲”、“環(huán)翠”等等,以楷書居多,亦有隸篆。
林屋洞位太湖西山島,其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入口處和出口處,入口處有“林屋山洞”四個隸書大字,為唐代高士張平陽86歲時所書,旁有“天下第九洞天”六個擘窠大字,為明正德年間王鏊所書,再有清末學者俞樾所題“靈威丈人得大禹素書處”十個篆書大字。出口處有宋李彌大的《無礙居士道隱園記》,全文共300多字。李彌大歷任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蘇州知府,辭官后在洞庭西山筑無礙庵潛隱,號“無礙居士”?!兜离[園記》自述生平,并描述了林屋山的美麗風光。另外,還刻有范成大等游洞的題記等。
乾隆《吳縣志》云:“太湖三峰七十二,名者有八九,包山最著名,包山之勝數(shù)十,名者六七,石公最著。”山上有歸云洞,洞口崖壁鐫“歸云洞”三大字,系明代名士所書,遒勁秀逸。洞口“夕光洞”三字為清乾隆元年(1736)震澤王梁所書。石公第一名勝稱“聯(lián)云幛”,舊有巨型石壁形似聯(lián)片白云,石壁上有“縹緲云聯(lián)”四個大字,壁上還有記述宋代朱緬主事“花石綱”在此采石的銘文,可惜“聯(lián)云幛”在“文革”中被開山炸毀,現(xiàn)石壁上還殘存“云梯”兩大字,為明人所書。
新媒體編輯:鄭其婷
微信ID:suzhoutigerhill
Hash:90576944dd7bd9f3ee8330105a568adab345be72
聲明:此文由 虎丘景區(q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