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營口海關的名稱
在營口國際酒店一號樓門前,豎立著一塊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上面寫著“牛莊海關舊址”。營口的很多出版物,也都將這一近代建筑稱之為“牛莊海關”。而在該建筑北門門額上,遺留著當年的三個大字:“山海關”。人們不禁要問:牛莊海關和山海關,哪個才是它的正確名稱呢?回答這一問題,還得從中國近代海關的設立談起。
海關,是指對出入國境的一切商品和物品進行監(jiān)督、檢查并照章征收關稅的機構。實際上,鴉片戰(zhàn)爭之前,清朝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海關,而是建立起一套榷關網(wǎng)絡,設卡收費,用來管理跨區(qū)域貿(mào)易以及國際貿(mào)易。雖然在康熙解除海禁后,在南方設立了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在北方設立了山海關),設海關監(jiān)督一職進行管理,但這些仍然屬于傳統(tǒng)的榷關性質(zhì),被稱作“四大沿海榷關”(見方德萬《潮來潮去——海關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全球起源》)。傳統(tǒng)榷關的稅率并不高,但由于龐大的貿(mào)易體量,也使得關稅總額頗具規(guī)模,成為清朝第三大財政收入來源。
鴉片戰(zhàn)爭后,中英簽訂了《江寧條約》(也稱《南京條約》),在原有的廣州之外,又增加了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允許外國船只進港貿(mào)易。這些城市原有的“海關”,無法對這些洋商洋船進行有效的管理,只能將船牌、倉口單、報單等件交由當?shù)氐耐鈬I事館代為處理。特別是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上海的江海關被迫關閉。為了不影響正常的國際貿(mào)易,外國領事和清朝官員都在尋找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于是,一個由外籍海關監(jiān)督進行管理的江海關在1854年7月重新開關。經(jīng)過在上海的試行,取得較好的效果,其他各口岸也開始效仿,新式海關自此出現(xiàn)。1861年,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式設立了新式海關的管理機構,叫做“總稅務司署”,最高管理者的職務叫“總稅務司”,各口岸海關的管理者叫做“稅務司”,以區(qū)別于清朝傳統(tǒng)海關的“監(jiān)督”。
營口是近代東北第一個對外通商口岸,也是最早設立新式海關的城市。咸豐十年(1860年),由于中英《天津條約》規(guī)定,開設牛莊為通商口岸,原設立在榆關(今秦皇島市山海關區(qū))的沿海榷關——山海關遷至牛莊。1861年,營口代替牛莊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于是,牛莊的山海關也遷到了營口?!翱偠悇账尽背闪⒑?,在營口也設立了新式海關。各地新式海關的名稱都沿用當?shù)貍鹘y(tǒng)海關的舊稱,但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則一律寫作所在地的地名。因此,營口的新式海關也叫做“山海關”(英文寫作Newchwang)。為了與原榷關性質(zhì)的山海關有所區(qū)別,清政府將營口的新式海關稱作“山海新關”(本地人因此地處于當時營口的東部而俗稱“東海關”),將原榷關性質(zhì)的山海關稱作“山海鈔關”(當?shù)厮追Q“西關海”),營口于是出現(xiàn)了“一地兩關”的局面。但這兩座海關管理的范圍和職能不同(筆者曾有專文介紹,此不贅述)。1901年11月,按照《辛丑條約》的規(guī)定,沿海50里以內(nèi)的鈔關劃歸新式海關管理,因此,營口的山海新關接管了山海鈔關。1915年7月,國民政府統(tǒng)一海關名稱,營口的山海新關改稱為山海關(今國際酒店門額刻字就是這時期留下的),山海鈔關則改稱山海常關(見王敬文《山海鈔關歷史探源》)。
由此可見,歷史上,營口的這座新式海關的名稱經(jīng)歷過山海新關、山海關兩個階段,但就是從未叫過“牛莊海關”。那么,后人為什么會冒出“牛莊海關”這樣一個稱呼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不懂得當時的歷史背景,在把英文名稱翻譯回漢語時出現(xiàn)錯誤。當時各地的新式海關設立后,因為涉及國際貿(mào)易,每個海關除了中文名稱外,還有一個英文名稱,這些英文都是以海關所在地的地名來命名的(見下表):
部分中國近代海關中英文名稱對照表
比如:江海關,英文名稱shanghai ,但絕對不能翻譯成“上海海關”。與營口情況最類似的,是位于煙臺芝罘的東海關(《天津條約》規(guī)定,開放登州為通商口岸,設立東海關,但登州府的治所蓬萊不適合開港,于是遷到煙臺芝罘),英文名稱是Chefoo(芝罘),但其中文名稱叫“東海關”,從來沒有人叫做“芝罘海關”。營口的山海關,英文名稱也是所在地(指條約規(guī)定的所在地)Newchwang,但是也絕對不能翻譯成“牛莊海關”。有一枚帶中英文的山海關印章最能說明這一問題(見下圖)。該印章中間為中文篆字“山海關稅務司之印”8個字,周邊是英文“ COMMISSIONER OF CUSTOMS NEWCHWANG”。印章的中英文意思是對應的,也就是說英文的“牛莊海關稅務司”只能翻譯成“山海關稅務司”。在外文翻譯上有一個原則,就是對于人名、地名、機構名等專有名詞的翻譯必須遵照固定下來的譯法(翻譯成英文之前的中文寫法),不能簡單按字面直譯。近年來此類事件頻繁發(fā)生,如將Chiang Kai-shek(蔣介石)翻譯成“常凱申”?!芭Gf海關”的一詞的出現(xiàn),也是這種英文回翻為中文導致的錯誤。
作者 閻 海 系營口市歷史學會理事長
Hash:3de6f6bec87b198e069b990ca1b38141ac23894e
聲明:此文由 營口日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