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藝術館 | 余石水墨畫展 1月14日精彩開幕
「夢蝶」
余石水墨畫展
策展
楊振廷 張偵
2017年1月14日10:30開幕
余石
原名楊月興,釋名慧定。1957年8月生于上海,自幼喜愛藝術,臨素描、寫石膏、畫油畫,酷金石。長期孜孜以求,刻苦探索中國水墨的韻味,并將其注入油畫之中,同時強化光與色在水墨表現(xiàn)中的效果,在追求的道路上博采眾長,逐步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理事。
「個展」
1999年4月2—7日 上海美術館
1999年5月3—10日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2001年12月18—23日 西安美術學院美術館
2003年11月1—7日 上海美術館
2009年5月28日—6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學程及美術館
2016年8月26日—8月28日 上海市文聯(lián)展廳
「畫集」
2001年4月 《余石畫集》(一)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2年12月《余石作品選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年12月《21世紀優(yōu)秀藝術家—余石》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3年11月《余石畫集》(二)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5年10月《石畫石說》余石作品集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8年12月《浮生樂水》余石荷花系列(上下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2015年4月《越野》余石作品集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文集」
2007年7月《半白·印記》文匯出版社
「傳記」
2009年12月《石夢丹青》上海人民出版社
「夢蝶」
余石
2016年5月12日
我,已記不清猴年馬月的哪一天,做了一個白日夢,或者是每次看畫展時被無形的鞭策,瘋瘋癲癲地迷上了中國水墨畫的表現(xiàn)形式,繪畫成了生活的主題?,F(xiàn)在,時常懷疑自己的大腦被水墨了,生活變的簡單了。就繪畫而言,也不講究技法的是非了,沒有了必須和必要的追求了,也不想告訴他人自己的心態(tài)了。只是認為,有些夢是可以拿來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所以,感謝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的關心與支持,“夢蝶——余石水墨畫展”能如期舉行。
2004年,又做了一個夢,我飛落在一片空間中,隱居了。每天第一時間點到畫案前看畫,修正作品,然后喝杯茶,再作新畫,然后的然后再去喝杯茶。自由、自在,逍遙于繪畫的法理之外,又確信落腳于生活之中,一天重復著一天的畫來畫去,繪畫變的很純粹,筆、墨、紙與心、手、筆的融合,沒了主觀性。有時,來了些閑情,就在大自然里走走,聽聽小鳥唱歌,看看魚水同樂,吻吻花草味香,將身心回歸于自然。
這兩年,又重復著做著同一個夢,放飛的風箏斷了線,幸運的是,空中的蝶影依舊。同時也明白了,生活不是掌握在手中,而是停留在心中。風箏飛舞在夢中,而夢在繭中。
繭,一片天地,可以將自己保護起來,做自己喜歡做的夢。只有能將自己靜下心來,才能看清自我,修煉自我,才能體會人生的意義。在自繭中,才能感悟到,人生不是要學什么?而是確立自己要做什么?想明白了,行事才踏實。
夢,人生的牽掛。人生,有思有想有需求,有我才能入世,無我才能出世;人生,大聲而來無聲而去,客觀改變不了時,只有改變自己;人生,更多的是夢,夢,寄托人生的希望,確立自己的需求,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所以,有內(nèi)心的人,生活會充實,不斷的夢,不斷的超越自我,才有不斷的人生精彩。
繪畫,只是自我的一種精神生活,感受忘我的狀態(tài),尋找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中國水墨寫意,講究的是有情有意有狀態(tài),我選擇水墨人生,更是我生活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所以,舉辦“夢蝶——余石水墨畫展”,能博取眾長,提升自己的意識,集聚自己的能量,將自己回歸自在的、更能愉悅自己的夢里。
「藝術的眼界與技法」
余石
工作室里常來一些搞藝術的朋友,喜歡爭執(zhí)一些問題,想法各異,可稱精彩,大家又不想改變各自的主張,所以,氣氛很好。我也認為:搞藝術,知法要尊法不能守法,因為法門萬千。搞藝術,決定因素是一個人的美學思想,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教條。搞藝術,都必須在一級一級階梯上沒完沒了的走,眼界會不斷充實自己,技術會不斷完善自己。對于專業(yè)、職業(yè)、愛好者來說,目的不同,選擇的路也就不同。但都必須對藝術要有感性的認知,通過實踐才能慢慢來提升自己,這個筒單的理由是我的堅持。
...關于藝術...
搞藝術是一種職業(yè)的選擇,玩藝術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娛自樂的人生。人生要有一個選擇是為滿足自己,從中可以體現(xiàn)一下屬于自己的東西,表達一下自己的情感追求,豐富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其實,做一件自己喜歡做,又能做的事,心情比較放松,又可以任性,可以不顧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可以盡可能自我表現(xiàn)。
藝術,強調(diào)"藝之術"。"藝"表現(xiàn)不出來時是"術"沒到家,"術"到家了"藝"就會空,"藝"無限,"術"就必須隨之改變。所以,搞藝術目的是求藝,不是求術。以"術"為手段表現(xiàn)"藝"的精神世界。以"藝"為目的體現(xiàn)"術"的多樣性。藝術,不懂得的人,看熱鬧——技術怎么樣?因為技術存在直觀的可比性,重形式層面。懂藝術的人,看功底,畫外的修學怎么樣?表現(xiàn)只是程度。搞藝術,如果著眼點在技法上,越是有高超的技法,越容易產(chǎn)生匠氣。玩藝術,一般技術都跟不上"藝"的要求。二者的中心不同,目的不同,狀態(tài)明顯也不同。
在石園,著名表演藝術家阿慶〈陳國慶〉來寫書法,他說:現(xiàn)在有空了,在練習書法,字不好寫。我說:你不好寫的原因,一定是怕他人看,而產(chǎn)生了壓力。你不能跟書法家比,也不該跟書法家比,更沒必要跟書法家比。既然玩書法,首先要確立寫給自己看,自己滿意的可以與他人分享。在自信狀態(tài)下寫字,一定會寫好字。字寫給自己看,就會持平常心,對書法的認知是有一段段過程的,要有自己的辨析能力,辨析能力是自己對書法的審美決定的,是靜下心來對書法的理解。書法,一定是在一個一個字的反復寫的過程中悟出來的,練習過程又必須先易后難的安排自己的進程,不要在字法都不理解、不熟悉的狀態(tài)下,一下子去臨寫通篇所謂的字法、行法、章法。因為,初學要多寫,而不是寫多,寫多難以進入狀態(tài),心理更不知道自己的取舍。所以,玩書法,只要用心寫,解決了字法寫起來就通暢。其次,重要的是練習心與筆、筆與墨、墨與紙,一致而產(chǎn)生的手感,解決對毛筆的把控能力,只要對字體結構有理解,學形筆劃不同是正常的。所謂的臨摹就是培養(yǎng)理解能力,在傳統(tǒng)的變異過程中結合自己的認同而延續(xù)。練習書法能控制住墨的跡體,書寫就會不斷的流暢,不斷的深入。其實,理解字法后的一切是在練手感,當然,決定因素是自己的審美。最后,追求的是字、行、章的韻律。所以,臨摹要帶著自己的思維,帶著自己的問題去求證自己。
藝術,建立在一個人的思想基礎上,思想的完善是推進藝術表現(xiàn)的根源。藝術性是一個人精神所求。所以,藝術的吸引力給予追求完美者提供了舞臺。由于,藝是思想性的東西,藝有了程式就為術,藝術追求的重要因素在于沒有了程式。而領悟藝術不在傳統(tǒng)中,而是在于豐富的生活中。
...關于眼界...
做任何事,都需對被做的事有一定的認知,參與時還需明白其主觀性的需求,決定因素是一個人的精力。同時,必須明白,做事就是做自己的品性。必須,重視過程中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見多固然能識廣,絕大多數(shù)人未必見了就會有思考,就會有記性,有的或許見多了而變得麻木。見多也好,多見也罷,主觀性是關鍵,主觀性就是重視自我存在的理由和需要,給自己一個定位,否則一切都變得云里霧里。
對搞藝術的人來說,強調(diào)的是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是對事態(tài)的提煉能力。對見到的事物要消化,要進行加工,只有努力消化,才會容易吸收,才會有自己的行為,才會有滿足和表現(xiàn)自己的東西。只有按自己思想去做,才會產(chǎn)生獨立的價值。所以,藝術的表現(xiàn)就成了自我的表現(xiàn)。沒有對事物有足夠的認知,創(chuàng)造不出藝術性的東西和獨特性的表現(xiàn)。如果,缺乏了獨立的思維,缺乏自己的獨立審美,眼見了也不能提升眼界。見多了,不論好壞都往容器里填,填滿了,反而把自己擠出去了。眼界是潛力,潛在的能力是藝術家的變量。其實,看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看著他人的表現(xiàn),不能轉換成自已的意識潛伏起來,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就結累不起來。事實也證明,事物的發(fā)生存在直接與間接的關系,眼界的提高是來自直接、間接、相關或無處不在的感覺和感受及感知。所以,眼界是眼見的提升的最大空間。
對搞藝術的人來說,創(chuàng)造性對眼見尤為重要,沒有見到的、想到的、預感的、成熟的認知,無法有深度的創(chuàng)造。其實,眼界高的人,心就大。因為主觀性強,有綜合能力,會提煉,會表現(xiàn)自我,心大能入世,根深好出世。所以,眼界其實質是心界,不是見多了眼界就會高,沒有其必然性。
眼界,看字眼是指范圍,其實是逐步成熟的觀念。念是見識留在人心中的希望。一個人心里裝有希望,他就會一步一步地去做。所以,人,生活的正真意義是在做大自己的心。能容的下自己不斷增長的識別能力,不斷豐富的生存能力和好學、好戰(zhàn)的品格,只有這樣,才能做強自己。但是,人生需要博學,不能博愛,人生需要勇氣,不能失落智慧,智慧才是人生需要的本。
對我來說,在生活中,我常仰視別人,因為被我仰視的人有學識,有好多我不能的東西。又因為自己的精力有限,能做好一件事也不容易,所以,用上全部的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心界。想的越簡單越好,只要有思想,就有創(chuàng)造力,就有改變自我的可能。
...關于技法...
繪畫是講技法的,但一切技法只代表過去。法則是游戲規(guī)則,如果失去了規(guī)則,就失去了評判,但法則只管過程,而往往結果無"法"預料。所以,了解"法"很簡單,應用"法"就難了。因為行法,必然存在主觀性在實踐中與客觀性的磨合過程。在于筆、墨、水、紙、形、色、手、心等相互傳遞、交融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對法的認知,從而選擇適用于自己的法。目的是要得到或要基本符合自己表述需要的方法。而一旦懂法,要遵法,但不能守法,更不能成為法的奴隸,只有領悟了法,才能上升到無法為法的境界。
法,又講法度,法度365。人不管走多遠,鉆的多深,總在時空的法度中。因為,行事有理解、掌握、運用程度的客觀對比,而不可比的就是獨立的思考。一個具有了個人法眼的人,他的半徑會隨著他的思維而延生。所以,行法過程中的對錯,只是一個過程的存在,民族文化是核心,他必然會回歸,有思想的人會不斷的再沖出去。得法的意義:在于將"法"融匯成了一個人的靈魂,它不盡是手中繩束的長度,同時也有了寬度,這個寬度,就是中國畫講究藝術家修養(yǎng)所體現(xiàn)的品格。所以,一切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法門萬千。只有得法的人,才能跳出論法的圈套。
中國有句古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很重要,接納前人的經(jīng)驗,了解法的存在,有規(guī)矩才有方圓。由于每個人的認知和應用能力都存在差異,一切的法,也未必能解決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問題。而當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出現(xiàn)了問題,有問題,才會去想解決問題的"法"。因此,一個人的實踐很重要,人們要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和思維方式,明白一個道理:學與行不是兩件事,不能分開談論。側重讀書容易犯理想主義的毛病,行事保守,自傲,容易脫離實踐。側重后者講究現(xiàn)實主義,行事有預案,作風固斷,目的性很強。行法也是如此,帶著問題學習,在實踐中學會總結,其實能解決問題的就是好法。
繪畫創(chuàng)作,其實是一種謀略,是要有針對性的問題,沒有新問題出現(xiàn)或沒有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就"創(chuàng)"不起來。學法、用法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
法是一個人的學知、修養(yǎng)的綜合,不要為了所謂的法去消耗自己的信心。法不是不可變,而是萬變不離其中的客觀存在。
藝術有別于技術,因為主題不是術。眼界是心界,因為帶有了主觀性。眼界高,因為具有辨析的能力,推進藝術的境界;技法好,因為心與手在表述上能達到一致性。而藝術家最終是在表現(xiàn)自己,表現(xiàn)自己才是藝術家的生命。因為藝術是個性化的。
「主辦單位」
中共徐州市委宣傳部
徐州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承辦單位」
徐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
上海賢城書畫研究院
「協(xié)辦單位」
徐州書畫院
徐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貨郎世家(北京)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夢蝶——余石水墨畫展
展覽時間:2017年1月14日—1月19日
展覽地點:李可染藝術館1、2號展廳
開放情況:9:00—16:30
李可染藝術館網(wǎng)址:http://www.xzlkrysg.com/
微信號:lkrysg
open:周二至周日9:00-16:30
tel:0516-82028720
add:江蘇省徐州市建國東路廣大北巷16號
.
編輯:朱 輝
出品:李可染藝術館
李可染藝術館
專注優(yōu)質藝術展覽體驗
現(xiàn)已開通評論功能
留言分享你的看展感受
李可染藝術館優(yōu)質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Hash:2ea4c10b0f063188a354b8d1c62babf717ab78cc
聲明:此文由 掌上淮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