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縱橫談 |碣石山的名勝古跡(一)
碣石山自先秦時期起就成了北方沿海地區(qū)聞名遐邇的“神岳”,到秦漢時又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觀海勝地,名勝古跡堪稱比比皆是。
碣石山風(fēng)景區(qū)的形成年代比較久遠(yuǎn),完全可以追溯到唐朝以前。在北魏、北齊和隋唐時期,碣石山中陸續(xù)修建了鳳凰山云峰寺和水巖寺等廟宇祠觀;到唐朝后期和遼朝初期,昌黎縣城開始在碣石山前的階地建設(shè),碣石山風(fēng)景區(qū)有了能夠依托的城鎮(zhèn),不再游人罕至。在金大定末年縣域定名“昌黎”前后,昌黎縣城建有源影寺塔,碣石山上先后辟有龍?zhí)?/a>洞、圣居巖和千佛山觀世音及十八羅漢石佛群像等,建有碧霞宮、天仙祠、望海臺、果老院、五雷殿等。金朝的北平牧高侯、貳車王公和劉仲洙等達(dá)官顯貴相繼在碣石山留下旅跡游蹤,在山心洞一帶和碣石山絕頂及“小碣石”天橋柱等處鐫有記游刻石。到元朝和明朝,仙臺頂東側(cè)的黑鷹峪瀑布泉和五峰山圓通寺、韓文公祠、范公洞、柏源洞,以及老絕頂休糧寺、五里營石佛洞等景觀相繼開掘、建設(shè)。據(jù)清朝康熙年間修訂的《昌黎縣志》記載,到明末清初,碣石山的名勝古跡主要有“仙臺晴照”(碣石山主峰仙臺頂“勢孤圓,居群峰上,旭日先迎,落霞晚照”之景)、“古洞朝云”(昌黎縣城西偏北五里營一帶的石佛洞景觀)、“五峰屏開”(仙臺頂迤東的西五峰山景色)、“兩山門峙”(昌黎縣城北的碣石山門戶——東、西饅首山夾成的“碣石門”之景)、“龍液噴香”(仙臺頂懸崖峭壁高處的龍?zhí)抖淳坝^)、“鳳巖騰彩”(千年古剎云峰寺所在地鳳凰山一帶的景觀)、“井峪松風(fēng)”(西山場村北通往老絕頂休糧寺的井峪松林密布之景)、“蓮塘秋月”(縣城西關(guān)的迎恩樓下的蓮池景色,其地緊臨西山,有溫泉)等八大景觀。清朝同治年間重修的《昌黎縣志》,又將碣石山風(fēng)景區(qū)的主要景觀歸納為十景,即“碣石觀海”(登仙臺頂俯瞰渤海)、“天柱凌云”(“小碣石”天橋柱之景)、“石洞秋風(fēng)”(石佛洞景觀)、“水巖春曉”(仙臺頂南麓寶峰臺上的千年古剎水巖寺景觀)、“西嶂排青”(修有韓文公祠的西五峰山景色)、“東峰聳翠”(半山腰隱有柏源洞的東五峰山景色)、“龍蟠靈壑”(龍?zhí)抖淳坝^)、“鳳翥祥巒”(鳳凰山景觀)、“霞暉窣堵”(昌黎縣城西北隅遼金古塔源影寺塔景觀)、“仙影滄 浪”(西山湘子影之景)等十景。
▲ 登上碣石山可觀看到寬闊海面
“碣石觀?!?,為碣石山的第一大名勝奇景。秋高氣爽,或春、夏雨后碧空如洗之際,登上矗矗高出于渤海近岸平川的仙臺頂峰巔,向東南方向俯瞰,相距有15公里許的渤海像面巨鏡橫嵌在天邊地角,滔滔雪浪如在眼前翻卷,片片帆影歷歷在目;正東方向,距此30公里左右的北戴河海濱蓮蓬山上的樓臺亭閣和海濱浴場清晰可辨,遠(yuǎn)在45公里以外的秦皇島錨地等待進(jìn)港的輪船一一可數(shù),就連萬里長城的起點(diǎn)——山海關(guān)老龍頭及其所臨的遼東灣海面亦模糊可識。由東轉(zhuǎn)南尋望,渤海沿岸最大的潟湖——波光瀲滟的七里海和如條銀帶環(huán)抱昌黎南部平原的灤河,以及灤河的入???/a>,盡收眼底;轉(zhuǎn)身往東北方向遠(yuǎn)眺,燕山山脊婉蜒起伏的長城雄姿和如顆銀珠鑲在燕山峰巒之中的天馬湖(洋河水庫)等,均可望個如醉如癡。在仙臺頂上舉目四顧,方圓一二百華里的景物皆可收進(jìn)視野;在其上觀海,頗有古人所描繪的“巍巍高矗勢凌天,俯瞰滄浪氣萬千;眾水朝宗來眼底,層云出岫蕩胸前”之概,完全可沉浸在曹孟德《碣石篇·觀滄?!匪宫F(xiàn)的雄渾、佳美的詩境之中。
“居群峰上”的仙臺頂?shù)姆寮狻皠莨聢A”,呈圓柱形,從遠(yuǎn)處眺望極似一頂,實為前后緊緊毗連的兩頂。其前頂名“碧云峰”(山頂峭壁高處鐫有在明、清兩朝交替時任昌黎知縣的西秦人徐可大題寫的“碧云峰”3個大字),古稱“仙人臺”,上有傳為八仙中的張果老等仙人對弈和斗法時所遺的石棋盤及腳跡等;碧云峰前的壩臺上曾分別建有天仙祠和供奉“云霄”、“碧霄”、“瓊霄”等“娘娘”的碧霞宮等廟宇。后頂稍高于前頂,從側(cè)面望去亦孤聳清逸、峭陡險峻,其頂部東端石壁上刻有字跡迄今仍依稀可辨的波羅密多心經(jīng)文。據(jù)舊版《昌黎縣志》記載,仙臺頂后頂曾建有一個由4塊巨石筑成的石室,內(nèi)置石像,俗稱“五雷殿”;又傳其上曾建有大禹伯益廟。由后頂下去,北面的坡嶺東坡開闊處遺有果老院遺址和湘子洞等古跡。
▲ 黑鷹峪瀑布飛流之景
由正面攀登仙臺頂,有東、西、中等多條路徑。
登仙臺頂?shù)臇|路,取道又名“黑鷹峪”的黑峪溝。黑峪溝中峭壁林立,兩山夾峽,翳不見日,溪水穿石流過,路滑難行;每逢雨季,溝中西側(cè)的高大峭壁形成多道飛瀑,其中最出名的瀑布被稱為“瀑布泉”。瀑布泉在黑峪溝比較靠上的峭壁懸崖高險之處飛流而下,其地有滴水崖,在泉流飛瀉的峭壁正中鐫有“削壁流泉”4個大字,系明朝萬歷年間出任昌黎知縣的四川劍門舉人楊于陛題鐫。由瀑布泉再往上行,亂石交錯,巉巖竦峙,被古人稱作“閻王鼻”,其地山巖之上鐫有“止水”兩個大字。復(fù)往上行,達(dá)歡喜嶺;歡喜嶺在仙臺頂東部的山胸之上,登山者至此,終得爬出深溝幽谷,并可長舒一口氣,稍稍遠(yuǎn)望。由歡喜嶺再往上攀登,山路趨于平緩。這條上山之道,相對而言,比較易行,并有瀑布可賞,但通往黑峪溝僅有山間小徑,比較偏遠(yuǎn),游人很少取此路上山。
登仙臺頂?shù)奈髀罚〉浪畮r寺之西偏北的大峪溝。其地為仙臺頂與俗稱“鋸齒崖”、“氣不忿兒”的翠屏山相交的一道大山溝,山勢比較險峻,上面有“大石盆”、“小石盆”等山崖水潭,景色旖旎。由于路途較偏,除山里人外,游者極少取此道上仙臺頂。
仙臺頂南部山胸為一面巨大的千仞峭壁,由中路上山較為險陡難攀。從寶峰臺上的水巖寺登程,順?biāo)潞笮较蛏缴献呷?,至半山腰峭壁之間的裂縫夾成的“吊沙口”,原為崎嶇曲折的山間小路,名“十八盤”;“十八盤”在1976年 “七·二八”唐山大地震發(fā)生時被從峭壁上滾落的石巖砸毀,如今已在其東側(cè)壘起人工砌成的階階石磴,可拾級取直而上了?!暗跎晨凇睘橹新返窍膳_頂?shù)牡谝坏离U隘,迎面石壁鐫有“天門第一”和“解脫嶺”等大字。以往其地險要異常,游人須貼壁而過,稍不小心就有掉入深澗的危險;地震后在修上山石徑時大加整修,澗壑多已填平。穿過“吊沙口”,跨過登仙臺頂?shù)牡谝坏馈疤扉T”,攀上一柱如鷹隼向山下俯視的巉巖,再往上行,山道貼懸崖而辟,依然十分險峻;翻過一段路左峭壁書有“憑峴一嘯”等鐫字的險途之后,可見路旁峭壁高處又鐫“天風(fēng)海濤”4字,系古人以至此山風(fēng)撲面,且可遠(yuǎn)望渤海之濤而書。再往前行,可見一柱如門峙立的巨巖,壁面刻有一下山猛虎,上題“老虎口”3字。由“老虎口”往上,山回路轉(zhuǎn),登上一面陡坡,翻過登仙臺頂?shù)牡?a href='/erdao/' target=_blank>二道隘口——“天門第二”,即可立足千仞峭壁之上,來到山頂前的一個較大的山場。其地以較為平坦,可打把式,被古人稱為“把式場”。把式場有不少峭拔的巖石比鄰而立,從而形成一片天造地設(shè)般的碑林。20多年前,在把式場東南懸崖之下的一道狹長平臺,修有一條“望海長廊”,游人可在長廊之內(nèi)休憩,大致品味一下“碣石觀?!钡拇致郧榫啊kx開望海長廊和把式場,翻上一個形似饅頭的圓坡,仙臺頂前的古廟臺則遙遙可望,近在咫尺。天仙祠和碧霞宮等廟宇廢圮以后,古廟臺已被改建成昌黎電視轉(zhuǎn)播臺的機(jī)房,僅在原來的天仙祠下遺有比較殘破的石磴數(shù)十級。
▲ 登仙臺頂?shù)牡诙离U隘——老虎口
仙臺頂?shù)那绊敱淘品宥盖碗U峻,懸崖直立,無明顯道路可攀;以往大多由山后迂回尋徑,30多年前已在西側(cè)山崖鑿出通往山頂近百級石磴,被稱為“天階”。由前頂可直接去后頂,但亦無明顯路徑,須鼓足勇氣小心翻下攀上,涉險前行;否則,當(dāng)由其東尋徑而上。仙臺頂后頂之上有一鎮(zhèn)頂巨石,壁面遺有劉仲洙在金朝明昌元年八月廿三日題留的記游石刻,有54字,今已大多變成字花,極難辨識。
在仙臺頂西部山胸峭壁之上,遺有奉軍總參議楊宇霆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夏天題刻的“碣石”兩個大字。此外,近些年在中路登仙臺頂沿途和仙臺頂之上又增刻有不少點(diǎn)景題鐫,游人可順便欣賞。
登仙臺頂,領(lǐng)略“碣石觀?!眲倬常H有登泰山之概,堪稱“登泰山而小天下,登碣石而小滄?!?。
昌黎
Hash:db5b9dd44a9a4d15cb61fee96657bd0c11a91dd1
聲明:此文由 昌黎文化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