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包拯后人今何在?35代后人:默默守護包氏祠堂不打工
“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這是世人對包青天的評價,短短的幾句卻包含了后世人們對他的崇高敬意。
包青天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他剛正不阿,愛民如子,深受百姓的愛戴。截止今日,以他為主題的電視劇仍深受大眾的喜愛,可想而知,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現(xiàn)如今,包青天后代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包青天原名包拯,生于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是北宋時期的名臣,進士出身。因他秉公執(zhí)法、鐵面無私,深受仁宗皇帝的寵愛,更因為明察秋毫,破案無數(shù),被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
因青天代表朗朗乾坤,官員像青天一樣,代表他執(zhí)法如山,辦案精明,不冤枉好人。而最為人所熟知的包拯額頭上的月亮其實并非是真的月亮,而是傷口留下的一道疤。只因月亮代表明察秋毫,清正廉潔,而包拯皮膚黝黑,那個月牙顯得更明顯了,就像月亮一樣,由此才有了包拯頭上的月亮之說。
包拯剛出生時,膚色較常人黑,父母嫌他樣貌粗鄙,便把他遺棄在路邊,后被他大嫂抱回家撫養(yǎng)長大。包拯長大以后,大嫂把他的真實身份告訴家里人,包拯的父母決定重新認回他。但包拯的二哥二嫂卻想置他于死地,因他們害怕包拯與之爭奪財產,便設計讓小包拯跳進一口枯井中給他們撿一個發(fā)釵。幸而包拯福星高照,只是頭部受了創(chuàng)傷,后來包拯頭上的傷口痊愈了,但是留下了一個小傷疤,月牙因此而來。
包拯離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他的后代共有十多萬人,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江蘇一帶。其中叫為人熟知的是——包先良。
包先良是他的第35代后人,如今已有70多歲高齡,住在安徽合肥的包村,也就是當時包拯出生的地方。但與常人不同的是,自1994年開始,村里的人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紛紛進城,他卻一直堅守在村里。
更讓人奇怪的是,他自那時起就已經不再工作了,不是因為他無法工作,更不是因為想要消遣玩樂。那他把時間花在了何處?他用這幾十年的寶貴時間,不辭辛苦地守護著包拯宗祠里。宗祠里有包家家訓,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雖只有三十七字,卻字字珠璣,深含人生哲理。
因此一直以來,包家后代子孫都恪守祖訓,萬不敢有半分違背,并且包拯后代中甚少有人從商,怕是與祖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包家,能守護祠堂是一件很神圣之事,因此包先良不惜花費時間、金錢看管祠堂。
但他認為這仍不足夠,他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包拯,了解他的處世之道并從中受益,于是他免費給各地前來參觀祠堂的游客解說有關他的祖先包拯的歷史故事,讓更多的人知道包拯的剛正不阿、廉潔的精神情操。
包先良犧牲小我,用自己寶貴的年華換來更多人對包拯的了解和認識,知道他的品行。他一直堅持守護家祠,利用空余時間在村子里做清潔工掃地,工資也只能維持基本生計。但他從未放棄,并樂在其中,不求回報。這種堅持不懈,守衛(wèi)家園的精神品質同樣值得我們贊揚。
參考文獻:
《包拯集:十卷》
“包青天”包拯后人今何在?35代后人:默默守護包氏祠堂卻不打工 包拯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杰來相助,王朝馬漢在身邊……”
1993年電視劇《包青天》一經播出就迅速風靡兩岸三地,由胡瓜演唱的同名主題曲也隨之深入人心。
包拯,字希仁,咸平二年出生于廬州合肥,也就是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嘉佑元年,包拯57歲時到開封府任職。
安徽合肥小李蠻村2公里外有一座并不龐大的祠堂,典型青磚白墻的徽式建筑方方正正,沒有高大的牌坊和門樓,但只要看了他的牌匾,許多游客都要立即挺起背脊、抖擻精神——這就是“包青天”包拯家族的包氏宗祠。
包拯去世于1602年,斗轉星移,如今前來參觀的游客站在包氏宗祠前,不禁會好奇,如今這里還有包拯的后人嗎?
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我們先聊聊這座包氏宗祠吧。
清官難斷家務事
安徽合肥包氏宗祠門前有一塊《包氏宗祠新建臺階序》,上寫“包氏宗祠,始建于宋,現(xiàn)存者為清光緒年間重修,地處群山環(huán)抱之中,景色佳麗。因年深月久,風雨剝蝕,宗祠周邊,雜草叢生,族人憾之。”
這篇程序主要介紹了包氏宗祠新修的原因和過程,可知破土興建于2013年9月8日,但就在4個月前,圍繞包氏宗祠發(fā)生的一則事件恐怕要比這座建筑的年久失修更為人遺憾吧。
2013年5月,安徽本地的多個門戶網站上出現(xiàn)了一則新聞,大多都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為標題,人們懷著好奇心點進去。
大概以為會是反腐倡廉的內容,結果這位斷不了家務事的清官并不是現(xiàn)今的某位公職人員,而是家喻戶曉的北宋名臣包拯。
這就奇怪了,史料記載包拯的兩個兒子其中一個比他還死得早,哪里還有什么需要他來斷的家務事,再定睛一看,原來新聞發(fā)生在現(xiàn)代,守祠人包先良夫婦與村中其他包氏后人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矛盾的原因就是包氏祠堂的管理權問題。
包先良是包拯35代后人,他與妻子黃其蓮義務守了包氏宗祠二十年,黃其蓮稱,2013年初,包氏祠堂要被開發(fā)的消息傳到了村里。
幾位村中的包氏后人找到他們夫婦,要黃其蓮把宗祠鑰匙交給包先清,他也是包氏后人,同時是由村民自發(fā)成立的包氏宗祠保護管委會主任。
在遭到黃其蓮反對后,幾位包氏后人用一把大鎖將包氏宗祠的大門鎖住,黃其蓮又以一把小鎖鎖住大門還擊,并將大鎖的鎖芯封死。
前來參觀的游客不明所以,原本來拜包公的他們只能與兩把鎖面面相覷。
說來好笑,包氏宗祠上一次引發(fā)人們的關注正是一年前包先良與黃其蓮夫婦二十年守護宗祠的故事被發(fā)布到網上,引來不少網友和媒體的熱議,由此包氏宗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而開發(fā)便也是因此而來的。
黃其蓮說包氏宗祠二十多年來從除草到修整沒有一樣不是她的心血:“現(xiàn)在,他們看到包氏宗祠要進行開發(fā),于是要我交出鑰匙,這是非法的?!?/p>
網上也流傳著自稱是包先良、黃其蓮夫婦子女的網友所發(fā)的帖子,稱就是在2013年4月22日,本村的包先清、包先普、包訓強三位村民砸壞宗祠大門和鎖,并威脅黃其蓮的性命安全,甚至動手打了老人。
包拯36代后裔包先清對于黃其蓮非常不滿,他說正是因為大部分村民看不下去包先良黃其蓮夫婦的行為才成立的管委會:“祠堂是供奉包氏祖先的地方,她把祠堂當成自己家的地盤。更何況在她管理下,祠堂錯失了不少發(fā)展機會?!薄?/p>
包先清認為黃其蓮給包氏后人臉上抹黑,她在宗祠里拜訪觀音如來,把宗祠當作廟,所有人想參觀都得通過她,還要給她錢。
他們的目的也只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包氏宗祠,與黃其蓮協(xié)商交出一把鑰匙給管委會,然后游客的燒香錢還是歸她,但她不肯,才上了鎖。
包公鎮(zhèn)文集社區(qū)的工作人員稱,關于包氏宗祠的問題其實已經好多年了,社區(qū)也來調解過,但這畢竟是包氏后人內部的矛盾,他們并不好多介入,而且各有各的理,于是變成了一樁清官難斷的家務事。
守祠二十年
讓我們先從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務事中跳出來,回到一年前,包先良、黃其蓮夫婦守護包氏祠堂的故事確實在網絡上打動了許多人。
1993年,就是電視劇《包青天》播出的那一年,黃其蓮與包先良結婚后,住到村里來的她了解到丈夫正是“包青天”包拯的35代后裔,而他們老家那座又破又臟、已經被當成牛棚的屋子正是包氏宗祠。
現(xiàn)存的宗祠是二進三開間,相當獨特地大門朝北,據(jù)傳是因包拯剛直不阿而得罪權貴后,被誣心懷不軌,包拯為表明心跡故而將宗祠大門朝北,意為“子子孫孫,永不面南”。
這座原本紅梁黑柱、香火繚繞的宗祠也曾是絡繹不絕的鼎盛,直到民國才成了空堂,解放后被改作了校舍,后來被毀無人再照管,一位村民就把它用來養(yǎng)牛了。
包先良在外地打工,妻子黃其蓮打電話告訴他,宗祠頂部已經全部塌了,墻也只剩下幾堵,村民在里面養(yǎng)牛,作為包家媳婦的她很是心痛,想和丈夫商量商量辦法,把祠堂修一修。
包先良聽后辭了外地的工作,回到老家來和妻子一起修包氏宗祠,并號召包氏后人們一起來行動。
1994年,一位仰慕包公的菲律賓華僑和臺灣來的同鄉(xiāng)回來拜祭,捐款15.63萬元,包氏宗祠得以翻新維修,而作為發(fā)起人的包先良、黃其蓮夫婦變成了這里的守祠人。
一守,就是二十年,二十年,守著一座祠堂,不是二十天,也不是二十個月,祠堂不會像孩子那樣說話,祠堂也沒有宮殿帝陵那么引人注目,沒有工資薪酬可以領取,其中辛苦不是可以簡單帶過的。
從1994年修好祠堂后,丈夫包先良就沒有外出打工了,他們在村里的一家毛巾廠里做清潔工,每天5點起床去工廠,收入微薄,一月掙500元維持生計,為的是有人來祠堂可以隨時趕到。
他們二人尤其是黃其蓮非常熱衷于這座宗祠,有時間就過來打掃和修整,每天都在祠堂附近的家中,游客只需要打張貼在祠堂門前的電話,五分鐘后,夫妻倆就會騎著自行車趕來。
之后包氏宗祠被列為文保單位,又經過幾輪翻新,逐漸展現(xiàn)出它的原有的光彩。游客越來越多,他們夫妻倆就做起了義務講解員,給大家介紹包拯的故事和這座宗祠的歷史,有些游客會進去燒香祭拜,于是黃其蓮會為他們提供一些香。
做這件事情二十年,并且沒有工資可以拿,為此而放棄了過富足生活的可能,包先良夫妻倆都說并不后悔,因為他們?yōu)橛羞@樣一位祖先而感到驕傲,并想要把包公的精神傳遞給如今的人們。
當有游客把包先良夫婦守祠二十年的故事發(fā)布到網上后,不僅是這座祠堂火了,他們的祖宗包拯這位宋朝人也不再只停留于小說、傳說、電視中的黑臉正義形象,包拯的精神不再那么遠,而變得有了時代的意義。
如果沒有之后發(fā)生的事件,包先良夫婦守祠二十年的故事將是多么完美,但之后的事件暴露出了隱于這座祠堂后的利益沖突。
包先良夫婦義務守護這座宗祠是仁孝的美德,可是缺乏更為科學文明的管理制度,這并非完全是他們的過失,卻無可避免的他們將卷入沖突之中。
在他們看來,村中的包氏后人在開發(fā)前來討要鑰匙是坐享其成,為了利益才來管這座宗祠,把自己細心呵護二十年的宗祠交出去他們不放心;
而村中的包氏后人則不滿于包先良夫婦對宗祠的管理方式,認為他們不愿意交出來也是為了錢。
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包氏宗祠,結果最終都落到了錢上,這實在是令人感到遺憾。
包拯后人是船王
包氏后人今何在?聊了關于包氏宗祠的幾位后人,再說一位大家都想不到的一位包拯后人——世界船王包玉剛。
包玉剛并不是安徽合肥人,他出生于浙江寧波,所以與包先良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是包拯的后人不同,包玉剛1984年才知道自己是包拯第29代嫡系子孫。
那一年包玉剛已經66歲,離鄉(xiāng)多年的他第二次回到寧波,他與妻子一同參觀了寧波著名的天一閣,其中藏有著大量的古籍家譜。
知道包先生要來,館長找出了包氏家譜,告訴他:“包先生,您前29代的那位祖先就是包青天包拯??!”。
包玉剛仔細地翻閱,果然不僅在家譜上見到了自己的名字、兄弟的名字、父親的名字,還見到了聞名天下的包青天包拯的名字,一向鎮(zhèn)靜的他十分動容,不僅因為對包拯這位祖先的敬仰,還因為這是他的根,是他的中國心。
包玉剛曾說:“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的根在中國,支持祖國四化建設,我責無旁貸?!?/p>
改革開放初期,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船舶工業(yè)陷入到巨大的困境中。
為打破困局,當時中國需要將中國船舶打入國際市場,于是香港被定為進軍國際市場的跳板,但中國當時缺乏發(fā)展的經驗,而作為世界船王的包玉剛從事這個行業(yè)多年,擁有豐富的資源,無疑是重要的合作對象。
在香港已經入英籍的包玉剛很想為祖國做些貢獻,想帶著中國船隊走遍世界,向世界證明中國有建造第一艘遠洋貨輪的能力。
于是借著探親為由他回到祖國大陸,不僅見到了闊別多年的表哥盧緒章,也見到了祖國改革開放后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世界船王需要船,而國內造船廠的船需要走到世界。
于是包玉剛的船攬到了祖國大陸上,第一次,他便遞上了1000萬美元的支票來支持祖國的建設發(fā)展,在北京建造兆龍飯店,為祖國打造一個現(xiàn)代化的旅游飯店。
一年后,包玉剛來京簽訂了聯(lián)營協(xié)議,于是國際聯(lián)合傳播投資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包玉剛幫助中國船舶打開了香港市場。
中國船舶工業(yè)由此發(fā)生轉折,在世界的大海上揚帆起航。
他不僅熱情支持祖國造船工業(yè)的建設發(fā)展,還熱心于教育事業(yè)的進步,助建寧波大學,建造上海交通大學包兆龍圖書館、包玉剛圖書館,設立包兆龍、包玉剛留學生獎學金等。
包玉剛血液之中,和他一生踐行著忠君愛國思想的祖先包拯一樣流淌著滾燙的愛國之情。
不只有前人能夠影響后人,后人也能使得前人在當下的時代“復活和重生”,包拯包青天的精神絕不應該只被掛在一間祠堂的墻上,更應該活在子子孫孫的心中,化為前行的動力。
當后人堅持守護祠堂二十年、當后人心系祖國與國同行的時候,包拯這位已經去世幾百年的故人的名字會一次一次被提起,他的事跡和精神將一代代傳揚,而祠堂開發(fā)的幾文錢,還會有那么重要嗎?
“ 以人物帶動人文,用文章傳遞文化”,徽臉文化,致力于發(fā)揚安徽文化,宣傳安徽人物。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
“包青天”包拯后代今何在?35代后人,默默守護包氏祠堂從不打工 包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a href='/jingdian/82451' target=_blank>天祥
每一個偉人他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信念,
都是值得后人去守護著的,不管隔了多長時間,都會一直有人默默地守護著他們的信念。
就像文天祥所說的那樣,每一個偉人雖然都逃避不了死亡的命運,但是卻可以將自己的信念流傳下去,讓后人永遠地守護著自己。
卻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任何人從官、從政、從商的表現(xiàn)。
其實并不是因為,包拯給他們留下了多大的遺產,讓他們不需要努力,而是35代的后代,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包氏的祠堂,沒有外出打工或者是從商過。
這樣子做的目的,是為了將包拯的這一份信念,
01事跡流芳百世,為百姓請命的大清官
對于包拯,相信大家絕對不會感到陌生。在他考取功名之后,他的原則一直都是為百姓做好事,不畏懼任何的權貴。
在他任職的期間,他從來沒有利用自己的官職中飽私囊
,也沒有做過任何欺壓百姓的事情。
他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成績,而感覺到任何的驕傲,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盡了自己應當盡的責任而已。
即使自己身居高位,但是他從來不接受任何人的收買,
也從來不做出任何對國家和百姓不利的事情。
同時他還是當時所有的官員中最為特殊的一名,他主張選賢舉,能推薦有才干廉潔的人去擔任高官。
雖然這一舉動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但他并沒有為此而退縮。
所以他十分注重生產和鞏固國防等等一系列事情,在他的管理地帶,百姓安居樂業(yè)。
從古至今為百姓真正做好事的人,雖然有很多。但是像包拯這樣不求任何回報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正是因為包拯的清正廉潔,
代表著一個官員所具備的政治與公正,做一個百姓真正的父母官。所以包拯的世界流芳百世,直到今天依然還在傳頌著。
0235代人用一生守護的祠堂,只為了守護這一份精神
時間啊,就像流水一樣,匆匆地走過來,帶走了一切。
雖然包拯早已離開人世,
但是他為官清廉和正直不屈的性格依舊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而最深受影響的就是包拯的后代,他們在每一個領域都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一直保存著包拯的精神不去損害他人,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對待自己的后代要求肯定會十分的高,
包拯給自己的子孫后代留下了一條絕對不可犯的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枉法者,
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垣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大多數(shù)人都選擇了跟官場無關的工作。
大多數(shù)都是在外打工,
亦或者做一些小生意。
而隨著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村子里面只剩下一些老人家跟小孩子了,作為包拯的第35代傳人,
包先良開始意識到一個問題。
同族的兄弟姐妹們,離開村落去打工是為了過上好的生活,這是他無法阻止的,但是他們離開之后,村子里面開始變得冷清,而池塘也因為沒有人打掃和祭拜,而逐漸變得殘破起來。
于是他決定老老實實在家里面務農,然后在這里細心照顧著祠堂。
在他平時的生活里面,除了務農之外,就是去祠堂里面祭拜一下包拯,然后打掃祠堂,清理蜘蛛啊,灰塵等等。
如果有時候比較空閑的話,
他還會去將祠堂周圍的雜草給清除掉,
讓祠堂從外表看上去更加的干凈整潔。
他所做的目的就是希望祠堂可以一直光輝靚麗著,讓村子里面的人都永遠地記住家訓,不要讓包拯的精神失傳了。
03不忘初心堅定原則,包先良只為傳播精神并不求錢財
隨著旅游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時代文明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渴望了解到包拯的故事,渴望尋找到包拯的精神。
為此他們便不停的開始尋找著包拯的后人,
最終他們成功的找到了祠堂,來了解包拯的故事。
本來以為時間的流逝,會讓包氏祠堂變得殘破不堪,
冷清不已,但是當人們到達祠堂的時候,眼前的景象出乎他們的意料。
整個祠堂不僅沒有出現(xiàn),因為千年的時間原因,而導致門和塑像等被侵蝕了,反而顯得十分的干凈整潔,沒有一絲的破敗。
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包先良數(shù)十年來如一日的守護。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
就是這個祠堂是我守護的,那么現(xiàn)在有游客到來了,自然而然會由我去進行介紹,還可以趁機收取一點小費。
但是作為守護者的包先良沒有這么做,他無償為所有的旅客服務,親自擔任導游,為他們解說其他的每一件物品介紹包拯的故事,
以及他跟包氏祠堂的故事。
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遵從自己的內心的,他沒有為了金錢而拋棄掉自己的原則和出行。
他的目的一開始只是為了守護好祠堂,
用來告誡自己的族人們祖先留下的家訓。
而后面他無償?shù)亟榻B祠堂的一切,只是想要包拯這一份精神,可以傳播給更廣的人。
如果他為了
金錢而拋棄掉自己的一直以來的堅持的話,那么他的良心會一直譴責他。
04結語
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包先良其實跟我們大多數(shù)普通人都沒有什么區(qū)別。
但是作為一名包拯的后人,他一直守護的祠堂,
想要將這份精神給傳承下來。這個舉動讓我們十分的敬佩,而我們也可以在他的行動中,找到難得的啟發(fā)。
首先,不管一個人的身份貴賤,當他愿意為了一份精神而拋棄掉外出致富的機會的時候,這個行動就足以讓我們尊重。
其次,他的所有舉動并不是為了金錢,
而是想要將包拯清正廉潔的精神所發(fā)揚出去,
如此看來,包先良所有的行為,都只是為了不愧對他是包拯后代的身份。
而這一切其實就像文天祥所說的那樣子,
誰也無法逃離死亡的命運,但是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將會留在歷史上面,照耀著后人。
明白了包限量的故事和他的精神之后,相信所有的人都可以像包先良那樣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時候選擇一條,雖然看上去不是很好,
但是對于內心卻十分滿足的路。